1951年,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毅,著名企业家陈嘉庚却心疼的说“怎么那么浪费,买2角钱的就够了,首长每人最多给尝一两颗糖果,不要像小孩子一样尝个没完。”
陈嘉庚是著名的爱国企业家,他曾有过这样一段名言“特别捐、常月捐、节日献金捐、货物助赈捐、纪念日劝捐、卖花卖物捐、游艺演剧球赛捐、舟车小贩助赈捐、迎神拜香演戏捐等”
陈嘉庚的捐款是多种多样,应有尽有,为抗日捐款,为教育捐款,为旱灾洪灾,涝灾等慈善事业捐款,捐款的方式“花样百出”,所以有这样一个说法,他被称之为亚洲教父,却为了一个信仰,愿意散尽家财。
黄炎培评价他说“我认识很多企业家,认识不少资本家,都是民族资本家,却很少有像陈嘉庚先生这样,尽其所有归公,一点都不留给自己,我可以说一遍,陈嘉庚先生是我几十年最钦佩的朋友中的一个。”
陈嘉庚到底有多节省?到底捐款过哪些款项,抗日战争中他这一个民族资本家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起着怎样的意义呢?
在慈善事业方面,1906年左右的江苏洪涝灾害,1917年时发生的天津水灾,1918年时的潮汕地震,192020年时的威海饥荒,1929年山西和甘肃的旱灾等,这些自然性灾害,陈嘉庚全都捐助过款项。
在教育事业方面,在1921年左右,陈嘉庚认办费100万元,年费分12年付款,共300万元,创立了厦门大学,陈嘉庚捐助学校很多,而厦门大学绝对是其中较为有名的一个。
在1921年4月左右,厦门大学开学后,陈嘉庚维持了16年,自己负担着这一笔庞大的开支。在厦门大学的某次演讲上,他说“我们的国家积贫积弱,我虽然生活在新加坡,地处繁华,然而每月除正当费用外,其他的费用几乎不到2元。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自己少费一文,就能为我们国家多省一文,就这样每日积少成多 。”
抗战方面,他给祖国的捐款就更多了。陈嘉庚的确是做到了倾其所有,自己几乎没有剩余。陈嘉庚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跟他的个人经历也息息相关,
1874年出生于福建,1882年前往私塾学习,1892年前往新加坡谋生,到父亲的米店中服务。1893年时他回国成婚。
结婚前,陈嘉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劝说母亲和妻子,将父亲留给自己结婚的钱,他们曾经省下的钱都拿出来,共计2000银元,全部捐出去。捐赠私塾,创办学校。陈嘉庚就这样走上了他的捐款之路
在1940年,他率领慰问团回到了祖国,他去往了重庆,蒋介石持巨资给他办了一顿丰盛的宴席,看到桌上琳琅满目的佳肴后,陈嘉庚却变脸色铁青。
他觉得这太奢侈了,几百银元吃一顿饭,那中国的希望在哪里呢?怀着同样的疑问他又去往了延安,去拜访毛主席。
彼时正好是初夏时节,延没有太多的新鲜蔬菜,摆上餐桌招待陈嘉庚的几乎都是一些白菜,腌萝卜,邻居大娘看不下去了,便将家里下蛋的母鸡杀了,做了一罐子清炖鸡端上了桌。
毛主席也是感叹的说“我薪水有限,买不起肉,此番也算跟着你沾光了。”
延安的宴席跟重庆的宴席,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陈嘉庚却吃的津津有味儿,他觉得看到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在建国后,在1950年陈嘉庚回国定居,他的住处非常的朴素。他的住处非常的朴素,里面的用具也是简朴的惊人,沙发,蚊帐全都是旧的,外衣,裤子,鞋子,袜子全打着补丁。陈嘉庚给自己定下了每天的伙食标准,每天不超过5角钱。
1951年3月,陈毅,叶飞等前来拜访陈嘉庚,炊事员买了一斤糖果招待,陈嘉庚看到后却频频摇头,批评炊事员道“买2角钱的就够了,首长最多尝一两颗糖果,不要像小孩子一样尝个没完。”这在当时也成为了一桩节约美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