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重庆双童村,一对夫妻将汉代“偏将军印章”捐献给国家,得到奖励350元,没想到23年后,博物馆再次联系上他:你捐的是国宝,如今价值2个亿!特意邀请您来领奖。
1982年春天,重庆双童村的老刘扛着锄头下地干活,他在这片地里种了半辈子庄稼,闭着眼都能摸清每块土疙瘩的位置。
那天太阳刚爬到半山腰,老刘一锄头下去突然刨着个硬疙瘩,他蹲下来扒拉两下,从土里抠出个沾满泥巴的方块块,拿衣角使劲蹭了蹭,露出底下黄灿灿的底色。
老刘把东西揣回屋里,招呼媳妇过来看稀奇,他媳妇拿牙咬了口金疙瘩,硬是硌出两排牙印子。
两口子趴在煤油灯底下研究半宿,发现这金坨坨顶上趴着个活灵活现的乌龟,底下刻着几行弯弯绕绕的怪字。
老刘虽说大字不识几个,可也明白这玩意儿不是寻常物件,光掂量着分量,少说也得有半斤重。
消息像长了翅膀飞遍全村,没过两天,城里来的古董贩子把老刘家门槛都踩平了,有出五万块现金的,有拿城里楼房换的,还有个戴金丝眼镜的老板直接拍出十万块现钞。
那年头万元户都少见,十万块够在村里盖十栋小洋楼,可老刘两口子愣是没松口,他们觉摸着这东西来路不简单,指不定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
转天县里文化馆来了个白头发专家,捧着金疙瘩手直哆嗦,他拿着放大镜照了俩钟头,最后拍着大腿喊了声"了不得"。
原来这是西汉时期的偏将军金印,全国找不出第二件,专家说这金疙瘩是两千年前的大官印信,在现在就是部长级别的官凭,比纯金值钱多了。
老刘听得云里雾里,就记住专家说这是国家宝贝,两口子一合计,把金印裹上红布交到了博物馆,文化局给他们发了张奖状,外带三百五十块钱奖金。
村里有人说老刘傻,有人说他实在,老刘自己倒乐呵呵的,照旧天天扛着锄头下地。
谁也没想到,二十三年后市里来了辆小轿车,直接把老刘接去重庆城,博物馆新盖的展厅里,当年那个金疙瘩躺在玻璃罩子里,底下标牌写着"镇馆之宝"。
馆长拉着老刘的手直道谢,说这方金印填补了汉代军制研究的空白,专家估价少说值两个亿。
场子里的闪光灯咔嚓咔嚓响,老刘瞅着玻璃柜里的老伙计,想起当年地里刨食的光景,眼眶子有点发热。
要说这金印的来头,得从汉朝那会儿说起,那时候当大官的都有这么个东西当凭证,相当于现在的身份证加公章。
偏将军在军队里算高级武官,搁现在起码是个军区司令,这种级别的金印传世极少,全国博物馆一共就收着两三件,重庆这件品相最完整,连乌龟脑袋上的纹路都清清楚楚。
金印上的字是篆书,刻着"偏将军印章"五个字,专家说这印的做工讲究得很,先用蜡模子塑出乌龟造型,再灌金水一次成型,印文笔划横平竖直,刀工干净利索,放在显微镜底下都挑不出毛病。
最难得的是印钮上的乌龟,眼睛鼻子活灵活现,连龟壳上的八卦纹都一丝不苟,可见当年工匠的手艺多精到。
当年老刘捡到金印那块地,后来成了考古队的重点勘察区,专家们探了七八回,可惜再没挖出别的宝贝。
有人推测这金印可能是战乱时埋下的,也有说是盗墓贼匆忙间遗落的,不过这些都不打紧,关键是这方金印完完整整保存下来,让后人能亲眼看见两千年前的工艺水平。
现如今这金印在三峡博物馆安了家,每天来看的人都络绎不绝,博物馆给老刘发了张特别参观证,什么时候来都不用买票。
若问后不后悔,那么老刘的回答是否定的,当年那三百五十块钱,他给媳妇买了件的确良衬衫,剩下的全换了化肥种子,后来靠着勤扒苦做,照样把三个娃都供上了大学。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文物有话说:都是上千岁的人了,怎么那么多小秘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