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开始密集袭击,俄罗斯占领区矿山。俄军在乌克兰占领区已经开始开矿了,进行以战养战。乌军不惜成本,出动无人机不断袭击在卢甘斯克,顿涅茨克俄军控制区煤矿和矿山设施。 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冲突自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来从未停歇。2022年俄乌战争全面爆发后,俄罗斯占领了乌东部分地区,包括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这些地区不仅战略位置重要,还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尤其是煤炭和金属矿。俄军迅速将这些资源纳入掌控,开采矿产来支撑战争开支。这种“以战养战”的策略让占领区矿山成了乌克兰的眼中钉。 乌军显然不甘示弱。从2023年开始,乌克兰加大了对俄占领区的军事行动,尤其是针对经济目标的打击。矿山作为俄军的重要收入来源,自然成了首要目标。乌克兰方面动用了大量无人机,对这些设施展开密集袭击,试图瘫痪俄方的资源供应链。 乌克兰的无人机袭击主要集中在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的矿区。这些地区分布着多个大型煤矿和金属矿场,比如顿巴斯地区的煤炭储量,在战前就占乌克兰能源供应的关键部分。俄军接管后,迅速恢复了部分矿场的生产,甚至不惜强迫当地工人加班加点。 乌军使用的无人机多为自制或国际援助型号,具备精准打击能力。据报道,袭击集中在矿场的关键设施,比如运输带、发电站和储存仓库。一次典型的行动中,数十架无人机同时出动,目标明确,力求最大化破坏效果。虽然俄方部署了防空系统,但面对灵活机动的小型无人机,拦截难度不小。 这些袭击并非毫无代价。乌克兰为此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无人机本身和后勤支持。俄方则指责乌军破坏平民设施,称袭击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计。但乌克兰坚称,这些矿场已被俄军完全军事化,打击它们是为了削弱敌方的战争能力。 这场矿山争夺战背后,两国领导层的意志尤为关键。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多次公开表示,要让俄罗斯为占领行为付出代价。他推动军方采取更激进的战术,包括对俄后方经济目标的打击。无人机袭击计划正是这一战略的体现,得到了西方盟友的技术支持。 俄罗斯方面,普京则将占领区的资源视为维持战争的生命线。他下令加强矿区防御,甚至调派更多部队驻守。但面对乌军的持续骚扰,俄方不得不分散兵力,这无疑加剧了前线的压力。地方官员和军方将领也卷入其中,有人主张收缩防线,有人则坚持死守矿区。 此外,当地居民的生活也被深深卷入。许多矿工在俄军高压下被迫工作,收入微薄却别无选择。乌军的袭击让他们既愤怒又无奈——矿场被毁,生活无着,但俄军的占领也让他们看不到出路。 乌克兰的袭击短期内确实让俄军损失不小。据估算,卢甘斯克部分矿场的煤炭产量下降了近30%,金属矿的运输也频频中断。这直接影响了俄军的军费来源,甚至可能迫使普京调整预算分配。但 。但长期来看,俄方并非没有应对之策。俄罗斯开始从其他地区调拨资源,甚至考虑从国外进口煤炭来填补缺口。不过,这无疑增加了战争成本,也让俄方的“以战养战”计划打了折扣。 国际社会对此反应不一。西方国家默许甚至支持乌克兰的行动,认为这是对俄侵略的正当反击。一些中立国家则担忧冲突升级会波及全球能源市场,毕竟顿巴斯地区的煤炭曾是欧洲的重要供应源。联合国曾试图调解,但收效甚微,冲突仍在持续发酵。 军事层面,乌军的无人机战术也引发了讨论。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袭击方式,是否会成为未来战争的常态?俄方显然也在适应,试图通过电子干扰和增派防空力量来应对。但乌克兰的灵活策略,让俄军疲于奔命。 这场围绕矿山的博弈,不只是军事较量,更是地缘政治的缩影。乌克兰希望通过打击矿山,削弱俄军的持久战能力,迫使普京在谈判桌上让步。而俄罗斯则试图通过控制资源,巩固占领区地位,向国际社会展示其不可撼动的决心。 更大的背景是全球能源格局的变化。俄乌冲突已让欧洲加速摆脱对俄能源的依赖,乌克兰的袭击进一步推高了这一趋势。但与此同时,煤炭和金属价格的波动,也让发展中国家感受到了压力。矿山争夺的背后,是大国博弈和全球经济的连锁反应。 未来,冲突的走向仍不明朗。如果乌军持续得手,俄方可能被迫收缩占领区,甚至放弃部分矿场。但如果俄军成功守住阵地,乌克兰的资源消耗可能让其陷入被动。无论如何,这场战争已不再局限于战场,而是延伸到了经济和国际舆论的角力场。
“乌克兰和平谈判已经结束!”乌克兰前最高拉达议员:基辅政权和全球主义者,导致对话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