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琼瑶的祖父陈墨西没了收入,只好给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写了一封信:已经饿

星辰点点照亮路 2025-04-24 19:29:53

1952年,琼瑶的祖父陈墨西没了收入,只好给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写了一封信:已经饿了两三天了,能不能借点钱吃饭 1869年,陈墨西出生在湖南衡阳县三湖镇的一个书香世家。 他自小聪颖,四书五经倒背如流。 但这个才子的志向远不止于仕途。 他对清政府的腐朽深感痛心,1909年,他东渡日本,追随黄兴与孙中山,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被派往甘肃,参与秦州起义。 起义的成功,让甘肃地区迅速脱离清政府的控制。 这次行动被历史称为“陇右光复”,陈墨西功不可没。 他被任命为军政府秘书长兼教育司司长,亲笔起草了起义宣言。 革命成功后,满怀抱负的陈墨西,却在政坛中遭遇了挫折。 袁世凯的独裁和蒋介石的清党,令他彻底失望。 1927年,他选择辞职,回到家乡教书。 抗战爆发后,衡阳成为日军的目标。 日军占领陈墨西的家乡时,他没有选择逃跑,而是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进行抵抗。 他在自家堂屋的墙上画了一幅中国地图,并题写:“此乃中国之大好河山,凡我黄胄须誓死捍卫之!” 即便是面对日军刺刀穿透门扉,他依然以顽强的姿态大书“此扉可作巴黎油画观”,向敌人表达不屈的愤怒与蔑视。 尽管生活困苦,陈墨西依旧保持自己的气节。 他对家乡的文物保护和教育事业倾注心血,为孩子们开设私塾,甚至在粮食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教授诗书。 他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的成长上。 但到1952年,生活的窘境终于压垮了这位曾经的革命先驱。 他已年过八旬,生活来源全无。 新中国成立后,他的两个儿子去了台湾,而他选择留在大陆。 他说:“我追随孙中山,希望看到中国统一。如今,共产党实现了这一目标,我为什么要离开?” 身体的老迈让他无法继续授课,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彻底陷入了困境。 他的膝下虽有孙辈,但生活的压力已经让家中无法再负担他的口粮。 于是,他提笔写信给黄克诚。 他与陈墨西的交情,始于1920年代。 那时的黄克诚还是一个年轻的共产党人,而陈墨西则已经是闻名乡里的革命元老。 两人志趣相投,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陈墨西不仅在思想上启发过黄克诚,更在中共早期的地下工作中冒着危险提供帮助。 几十年后,这份友谊在信中得到了延续。 黄克诚立刻派人送去了粮食,并拿出200元救急款。 此外,他还为陈墨西争取了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的职位,每月80元的固定收入,解决了陈墨西的生活问题。 作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他投身于文物保护工作,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贡献力量。 他还被选为湖南省第一届、第二届人大代表,在地方文化建设中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他的生命虽已进入暮年,却没有停止对社会的回馈。 他整理地方志、撰写历史文稿,用自己的笔,为后人记录着那段充满风雨的岁月。 他常常提到那些已经离开的人,那些曾经为了革命并肩作战的战友。 他也怀念自己的家人,尤其是远在台湾的两个儿子。 每当提起家族,他的目光中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 然而,他从不后悔自己留在大陆的决定。 他认为,革命本就没有回头路。 自己所坚持的,是一份对家国的责任。 他把这些信念融入到自己的家庭教育中,影响了后代,尤其是他的孙女——琼瑶。 她的成长过程中,祖父的文化修养和革命精神深深影响了她。 琼瑶小时候听过祖父讲述辛亥革命的故事,那些关于家国、关于理想的故事,或许成为了她文学创作的潜在灵感。 她后来成为华语世界的“爱情教母”,作品中蕴含的家国情怀和人性深度,显然与家族的历史息息相关。 从一个富家子弟,到革命志士;从政坛风云人物,到隐居乡野的教书先生;再到晚年生活困顿,却重新被人认可的文化长者。 他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段历史,是时代的见证者和亲历者。 或许,1952年那封求助信,是他一生中最难写的一封信。 但正是这封信,让他在晚年得以重新站起来。 黄克诚的帮助,不只是对朋友的情谊,更是一种历史的承诺。 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他始终未曾失去对国家、对文化、对人性的信念。 他的一生,如那句题字:“此乃中国之大好河山,凡我黄胄须誓死捍卫之!” 这句话,是他对祖国的承诺,也是他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

0 阅读:55
星辰点点照亮路

星辰点点照亮路

星辰点点照亮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