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差役送来200两。知县:送错了。 咸丰三年初春的北京城飘着细雪,十六岁的叶赫那拉氏扶着父亲的灵柩踏上归乡之路。这位后来权倾天下的女子此刻只裹着单薄孝衣,青石板路上车轮轧出的辙印里结着薄冰,随行的老仆缩着脖子往手心哈气。 灵车刚出城门,守城兵卒就朝地上啐了口唾沫。沿途州县衙门更是大门紧闭,连盏引路的白灯笼都不愿挂。她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太平军破城时带着官印逃了三百里,这事在官场上早成了笑柄。如今人死了,同僚们避之不及,生怕沾上这"临阵脱逃"的晦气。 行至直隶清河县地界,拉车的骡子累得直打响鼻。驿丞捧着簿册出来登记,瞥见灵幡上"惠征"二字,鼻孔里哼出声冷笑,草草指了间漏风的厢房。倒是灶间烧火的婆子看不过眼,偷偷塞来两个硬邦邦的馍。 这天傍晚,县衙后堂的炭盆烧得正旺。知县吴棠盯着案头账册直皱眉——刚收的盐税还差着两千两窟窿。师爷急匆匆进来禀报:"东翁,按察使大人的奠仪备妥了。"吴棠揉着太阳穴挥挥手,看着两个衙役抬着红漆木箱出了角门。 夜半梆子敲过三更,送钱的衙役连滚带爬回来复命。原来他们摸黑找错了客栈,二百两雪花银竟送到了惠征女儿的客房!吴棠惊得打翻茶盏,官袍前襟湿了一片。正要发作,师爷扯住他袖子:"老爷且慢!那姑娘下月要进宫选秀......" 烛影在吴棠脸上晃了又晃。他想起去年进京述职,在广和楼见过戏班子排的《汉宫秋》,里头王昭君抱着琵琶出塞的情景突然清晰起来。咬咬牙,他又添了百两银子,还特意让夫人收拾出两床新棉被。 二十年后,紫禁城储秀宫的檀香熏得人发晕。已是太后的慈禧摩挲着黄绸包着的吉林老参,听着垂首跪在丹墀下的吴棠述职。去年黄河发大水,这个安徽巡抚三天三夜泡在齐腰深的洪水里指挥抢险,这事她早从密折里知道了。 "吴棠。"慈禧忽然开口,声音像浸了冰的玉罄,"还记得清河县那三百两银子么?"地上的人影猛地一颤,额头重重磕在金砖上。慈禧摆摆手,腕间翡翠镯子碰出清响:"两江总督的缺空着,你去吧。" 后来史书记载,这位靠"误送白银"起家的封疆大吏,在任期间修了七百多里江堤,建了二十所学堂。光绪六年他病逝江宁,灵柩返乡时,扬州盐商自发在运河两岸设了十里路祭。有个老秀才拄着拐杖对人说:"当年要是没那箱送错的银子,咱这淮安府怕是要多淹死三万人呐。" 倒是内务府的老太监传出来个说法: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灶,慈禧总要单独供上碗清水煮的白面饺子。有回崔玉贵多嘴问缘故,太后望着坤宁宫的梁柱出神:"那年在清河县,年夜饭就是碗没油星的素饺。" 如今大运河畔的清河县早改了名叫淮阴,老辈人茶余饭后还常念叨这段掌故。县文化馆的玻璃柜里,摆着泛黄的《吴棠治河方略》手稿,解说牌上却只字未提三百两银子的故事。倒是城隍庙戏台年年正月十五必唱《雪夜送银》,演到知县夫人连夜缝棉被那段,台下总有人抹眼泪。 信息来源: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咸丰朝朱批奏折》 2.《清史稿·吴棠传》 淮安地方志办公室编《淮阴水利志》 博闻通鉴2023年9月15日刊载文章 故宫博物院《慈禧太后起居注》影印本
1853年,慈禧父亲去世,16岁的她扶柩回乡,遇冷眼无数。岂料,路过清河县,知县
花开富贵坊
2025-04-25 11:40:4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