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

混沌于浮云 2025-04-25 19:20:41

1950年元宵节,哈工大预科班学生孙家栋发现食堂有红烧肉,一时嘴馋的他,决定吃了红烧肉再回家,而这碗红烧肉改变了他的一生。 孙家栋1929年4月8日出生在辽宁瓦房店,家里条件普通,小时候也没啥特别的光环。那会儿东北战乱不断,他的学业断断续续,但对机械和技术的兴趣一直没丢过。家里没啥高级玩意儿,他就拆拆弄弄,琢磨东西咋运转。1947年,18岁的他考进哈工大预科班,学俄语,为啥?因为那时候苏联技术牛,他想为国学点真本事。1948年,他转到汽车系,专攻机械设计,才华慢慢显露出来,成绩一直拔尖。 1950年2月,元宵节到了。哈尔滨冷得要命,但哈工大食堂给留校学生准备了红烧肉,这在当时可是稀罕货。孙家栋本来想吃完午饭去姐姐家过节,可听说晚饭有红烧肉,嘴馋得不行,就决定留下来。傍晚他刚坐下,广播突然响了,说空军招技术人才。他脑子一热,筷子都没动,跑去行政楼报名。凭着扎实的俄语和工程基础,他顺利入选,坐上火车去了北京。这碗没吃上的红烧肉,成了他命运的起点。 进了空军,孙家栋的机会来了。1951年,他被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学航空发动机设计。那几年,他在莫斯科没日没夜地泡实验室,拆引擎、记数据,啥苦都吃了。1958年,他拿了个全优毕业,还得了金质奖章,回国时满脑子都是报国的想法。回到国内,他进了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开始搞导弹研究。那时候条件差,技术靠自己摸索,但他硬是带着团队往前冲。 1960年,苏联专家撤走,带走了不少资料,中国导弹项目卡壳了。孙家栋不慌,领着团队用17天算出“东风一号”的数据,两个月后导弹就上了天,震住了所有人。1967年,他接手“东方红一号”卫星项目,当了总设计师。团队就18个人,条件简陋得不行,但他硬是搞定了轨道计算和信号传输。1970年4月24日,卫星发射成功,《东方红》的音乐传遍全球,中国成了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 孙家栋的航天路不是一帆风顺。1974年,有次返回式卫星发射前,他发现供电有问题,果断叫停,自己上手查,保住了任务。1984年,“东方红二号”通信卫星上天后,电池过热,他迅速调整卫星角度,救回了设备。这些细节,体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和胆识。到了2003年,74岁的他还挑头搞“嫦娥一号”,2007年成功绕月。北斗导航系统也有他的心血,2020年全球组网完成,91岁的他坐轮椅见证了这一刻。 孙家栋干了六十多年航天活儿,拿过1999年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2019年的共和国勋章。他的贡献不只是技术,还有那股子拼劲儿。从“东风一号”到“北斗”,他参与的项目撑起了中国航天的半边天。他自己却说:“我就是个干活儿的,航天是大家的事业。”这话听着简单,但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付出。 孙家栋的人生,就像一碗红烧肉引出的传奇。1950年元宵节,他没吃成那口肉,却吃出了个航天梦。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里那些不起眼的选择,可能藏着大机遇。不是每个人都能干航天,但每个人都能在自己那块地儿发光。他用行动证明,只要有勇气和坚持,小人物也能干大事儿。

0 阅读:2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