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真虎!”4月24日报道,四川成都,一女子在飞机上被尿憋醒后,强忍尿意先吃饭再去上厕所,没想到,回到座位后的女子感到小腹左侧剧烈疼痛,仿佛下一秒就要炸开,由于机舱压力,女子疼的只能半跪在地上,等到飞机降落紧急就医后,女子才得知自己黄体破裂了! 32岁的李女士蜷缩在担架上,左侧下腹的剧痛让她想起三小时前那趟惊心动魄的航班。 当日MU5417次航班起飞后,李女士在巡航阶段进入深度睡眠,机体增压系统将舱内压力维持在相当于海拔2400米的状态,这种环境会使人产生轻微脱水感,当她被尿意唤醒时,膀胱已积蓄约400毫升尿液,接近成年人憋尿极限的2/3。 此时恰逢其月经周期第20天,卵巢内的黄体直径达到3.8厘米,正处于破裂风险高峰期。 空乘人员注意到,李女士在餐车经过时选择了咖喱牛肉饭和碳酸饮料,高盐饮食促使细胞外液增加,进一步刺激膀胱充盈,当她终于走向洗手间时,飞机正经历轻度气流颠簸,这种持续2分钟的震动使腹腔压力波动达到12mmHg,远超黄体囊壁的耐受阈值。 卫生间的狭窄空间迫使她采取前倾排尿姿势,该体位会使盆腔静脉压骤增30%,随着尿液排出,骤降的腹压形成压力差冲击,最终导致黄体血管破裂。 黄体作为月经周期中的临时内分泌器官,其脆弱性常被低估,正常黄体直径约2-3厘米,当超过3厘米形成囊肿时,囊壁仅0.2毫米厚,却密布着每分钟血流量达50毫升的微血管网。 憋尿行为会使膀胱容积扩张至500毫升以上,直接挤压子宫及附件,这种机械压力在飞机增压环境中被放大1.3倍。 更关键的是压力变化的动力学特征,排尿瞬间的腹压释放,类似于快速减压过程,这种压力梯度变化会引发黄体血管的"水锤效应",四川省人民医院妇科主任王颖指出,该病例的独特之处在于叠加了航空环境、饮食选择和生理周期的三重风险因素,这类复合型诱因在近年门诊中增长显著,2024年航空相关黄体破裂案例同比上升41%。 机组人员的应急处置折射出航空医疗体系的进步,当李女士出现面色苍白、肛门坠胀等典型症状时,空乘立即启动机载医疗咨询系统,通过卫星链路,华西医院急诊科专家调取其穿戴设备的实时数据:血氧饱和度92%、心率112次/分,结合月经周期推算,初步判断为黄体破裂。 飞机下降阶段的气压变化使病情复杂化。海拔每降低300米,腹腔内出血量会因压力差增加5-8毫升,乘务组采用的"半跪减压体位",通过降低膈肌张力使腹腔容积扩大12%,有效缓解了疼痛。 落地后等待救护车的17分钟里,机组运用冷藏餐车改造的临时冰敷装置,将其核心体温控制在36.2℃,延缓了出血速度。 此事件暴露出的认知盲区值得警醒,广州市妇儿医疗中心的调查显示,仅38%的育龄女性清楚黄体期(月经前7-10天)需避免腹压增高行为,民航总医院体检数据表明,23%的空乘人员存在经期前习惯性憋尿现象,其中6%曾出现轻度黄体出血。 在社交媒体发起的"听见身体的声音"话题,引发56万女性共鸣,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指南特别强调,黄体期女性每日腹压峰值应控制在15mmHg以下,相当于避免提举7公斤重物。 这些用医学代价换来的数据,正在重塑公共卫生政策:2025年实施的《女职工特殊保护条例》修订案,首次将"生理高风险期"纳入劳动保护范畴。[浮云]
“一泡尿而已,何必呢”成都,一女子上飞机前喝了不少水,起飞后就睡着了,随后就被一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