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84年,宋神宗宴请群臣,他的身边却站着一个衣着朴素的小男孩,看仪容绝非太监,看气质神态又非普通人。大臣们纷纷揣测不已:皇帝都早夭5个皇子了,这个孩子又是谁呢? 元丰七年,宋神宗在皇宫的崇德殿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宫宴。文武百官依次入座,却发现皇帝身边站着一个衣着朴素的小男孩。 这个不过七岁的孩子虽然年纪尚小,但举止端庄,目光清澈有神。他安静地站在宋神宗的身边,不时为父皇斟茶递水,举手投足间尽显贵气。 随着宴会的进行,不少老臣终于认出了这个神秘的小男孩。他就是宋神宗的第六个儿子赵煦,也是刚刚被封为延安郡王的皇子。 赵煦生于元丰元年,母亲只是一位低位的宫妃。在这个等级森严的宫廷里,他的身世并不显赫。 先后夭折的五位兄长让这个生于微末的皇子,逐渐走到了储位的候选人行列。宋神宗对这个小儿子格外关注,常常带他参加朝廷重要场合。 元丰八年初,宋神宗的身体每况愈下,储位问题变得愈发紧迫。 在这个节骨眼上,宰相王珪上书请立储君。朝中一时间暗流涌动,各方势力蠢蠢欲动。 一些大臣支持立宋神宗的兄弟雍王赵颢和曹王赵頵为储君。北宋皇宫内外,处处都弥漫着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 就在各方势力争持不下之际,宰相王珪与高太后密议后,最终选定了赵煦。这个决定得到了宋神宗的首肯。 元丰八年二月,年仅八岁的赵煦被立为皇太子。一个月后,宋神宗驾崩,赵煦正式登基为帝。 宋神宗驾崩后不久,年仅十岁的赵煦即位,是为宋哲宗。这位年幼的天子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帝国。 朝廷内部,新旧两党的争斗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外部边境,西夏虎视眈眈,战事频繁。 按照惯例,年幼天子即位必须有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作为宋神宗的皇后,自然担起了这个重任。 高太后上台伊始就开始对朝廷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她一向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政,认为这些政策过于激进。 在高太后的主导下,朝廷开始大规模更换官员。那些支持新政的官员纷纷被罢免,保守派官员则被重用。 司马光、苏轼、苏辙、范纯仁等保守派大臣被召回朝廷。这些人都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代表人物。 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朝廷政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本推行的青苗法、免役法等新政被逐一废除。 这场被称为"元祐更化"的政策转变,影响深远。旧党势力全面掌控朝廷,新党人士遭到持续打击。 小皇帝赵煦虽然名义上是皇帝,但实际上并无多少权力。他只能在高太后的监督下处理一些简单的政务。 这段时期,朝廷的施政重点从改革转向了稳定。旧党势力认为,与其推行激进的变革,不如恢复祖宗之法。 然而,元祐更化并未能解决北宋积累的深层次问题。土地兼并依然严重,军费开支仍然庞大。 西夏趁着北宋内部动荡,频频在边境挑衅。朝廷却采取了较为软弱的态度,导致边防形势日益严峻。 这八年的垂帘听政期间,新旧两党的对立不断加深。保守派虽然掌权,却未能提出有效的治国方略。 朝廷的政策摇摆不定,导致民生凋敝,国力渐衰。年轻的赵煦在这种环境中,逐渐积累了自己的政治见解。 他虽然年幼,但每日上朝旁听政事,耳濡目染之下对朝廷局势有了深刻认识。特别是对新旧党争的利弊得失,有了自己的判断。 元祐八年,高太后突然病逝。此时的赵煦已经十八岁,终于可以亲理朝政。 面对这样的局面,年轻的宋哲宗开始酝酿自己的政治方案。他决定重新启用新党人士,恢复部分变法政策。 元祐八年,宋哲宗开始亲政,立即展现出不同于高太后时期的政治风格。他果断召回了以前被贬的新党官员,其中包括章惇、曾布等变法派重臣。 这位十八岁的少年天子开始着手恢复王安石变法中的一系列政策。保甲法、青苗法、免役法等重要措施逐步重新实施。 宋哲宗重用章惇为相,主持朝政。在新政府的主导下,各项改革措施逐步推行。 这些政策的重新实施,让农民的负担有所减轻。同时,国家财政收入也开始逐步好转。 在军事上,宋哲宗采取了强硬的政策。他下令在边境修筑了一道绵延千里的防御工事。 这些防御设施大大增强了北宋的边防实力。西夏的军队在多次进攻中都遭遇了挫折。 绍圣元年,宋军在平夏城取得重大胜利。这场战役中,北宋军队击败了西夏三十万大军。 这场胜利极大地提升了北宋的军事威望。西夏不得不主动请和,边境形势得到明显改善。 但是,频繁的军事行动也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军费开支持续增加,给国库造成了沉重负担。 尽管如此,宋哲宗并未停止军事扩张。绍圣二年,他下令收复了青唐地区。 在新收复的地区,朝廷设置了鄯州和湟州。这标志着北宋在西北的统治达到了新的高度。 这些军事成就表明,宋哲宗确实具有远大的战略眼光。他试图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北宋的边患问题。 然而,元符三年正月,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突然病重。 他的病情迅速恶化,无法继续处理朝政。同月十二日,宋哲宗在福宁殿驾崩。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