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体内气流失去中庸之道,要么像脱缰野马狂奔(气亢),要么如漏船积水下沉(气弱),都会催生风动。
1. 气过亢而生实风:肝阳化风与痰浊动风
⑴ 肝阳化风:好比山顶的树,根基(肾阴)不足却遇狂风(肝火),树干就会摇晃甚至折断。
现代人熬夜、暴怒、嗜食辛辣,导致肝火亢盛,气血上冲,常见头痛眩晕、肢体震颤,严重时突然昏倒(如高血压危象),这就是张锡纯说的气血上逆之脑充血,需镇肝熄风,更要潜降上亢之气。
⑵痰浊动风:气若停滞,就像水流不畅导致泥沙淤积,久之成痰。痰随气升,蒙蔽清窍,会突然口眼歪斜、手脚抽搐(如中风先兆),或小儿高热时痰鸣抽搐(热极生风)。
此时治风先治气,顺气则痰消,如用半夏、陈皮理气化痰,正如《内经》所言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 气过虚而生虚风:血虚生风与阴虚动风
⑴血虚生风:血液是气的载体,血虚好比河流干涸,船只能在泥沙上搁浅。
长期贫血、大出血后,人会手脚麻木、皮肤瘙痒,甚至轻微震颤(如老年人皮肤瘙痒症),就像秋风吹动枯枝,摇摇欲坠。此时需养血熄风,如用当归、熟地补气血,如同给河流补水,风自平息。
⑵阴虚动风:阴液是气的冷却剂,阴虚则气易虚浮。甲亢患者、久病伤阴者,常感手足心热、肌肉跳动,甚至睡觉时小腿抽筋,就像油灯快没油时,灯芯会冒火星。
治宜滋阴熄风,如用麦冬、石斛配龟板,好比给燥热的炉膛浇一勺凉水,让虚火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