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我18个月,我一定会让印度的原子弹赶超中国!”1964岁,随着中国罗布泊的一

星河幻曲悠扬 2025-04-27 00:55:26

“给我18个月,我一定会让印度的原子弹赶超中国!”1964岁,随着中国罗布泊的一声炸响,中国原子弹的成功问世,让印度上下一片恐慌,面对这一情况,“印度原子弹之父”霍米向印度所有人做出了这一承诺。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的荒漠上空,一朵巨大的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国际社会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一声巨响不仅震撼了整个世界,更是彻底惊醒了中国的邻国印度。 那是在1947年,印度刚刚从英国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作为新独立国家的领导人,尼赫鲁对国防领域尤为重视,特别是核能的发展成为了他关注的焦点。很快,印度政府就成立了原子能委员会,开始了核能研究的道路。然而,尼赫鲁却公开承诺:"不会将核武器应用于军事,一切核能研究为经济服务。" 这种表面上的和平姿态,为印度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好感和支持。在英国的帮助下,印度于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研究型反应堆,迈出了核能研究的第一步。表面上,印度遵循着和平利用核能的路线,但在内部,关于是否发展核武器的争论从未停止。 1962年的中印边境冲突成为了一个转折点。这场冲突让印度认识到与邻国中国在军事实力上的差距,印度国内各政党开始质疑尼赫鲁的和平核能政策。人民联盟公开与尼赫鲁唱反调,要求重新评估国防政策,扩充军事装备。尽管如此,印度内部各大政党对于是否发展属于印度的核武器力量一直难以形成统一意见。 直到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验成功的消息传来,印度的态度彻底改变了。印度前炮兵总司令香卡中将回忆说:"1962年的中印战争彻底打醒我们,中国已经全面超越我们。"中国核试验的成功,让印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霍米·巴巴在得知中国核试验成功后,在一次公开场合中做出了震撼性的宣言:"给我18个月,我一定会让印度的原子弹赶超中国!"这一承诺在印度国内引起了强烈反响,成为印度核武器发展史上的关键时刻。 当消息传来中国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印度总理夏斯特里立即召集了一场紧急会议。会议室里的气氛凝重,印度高层官员们面色沉重。霍米·巴巴,这位被誉为"印度原子能之父"的科学家,站在会议室中央,眼神坚定地向印度领导人宣告:"给我18个月,我一定会让印度的原子弹赶超中国!" 这番豪言壮语背后,是印度对中国核力量的深深忧虑。印度前炮兵总司令香卡中将在多年后的一次采访中回忆道:"1962年的中印战争彻底打醒我们,中国已经全面超越我们。"1964年中国原子弹的成功,让印度的这种忧虑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面对这一局面,印度内部关于是否应该发展核武器的争论愈发激烈。过去,尼赫鲁曾公开宣称印度的核能发展纯粹是为了和平目的,但现在,这一立场开始动摇。印度高层内部分成了两派:一派坚持和平利用核能的外交政策,另一派则主张印度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来应对地区威胁。 就在印度举国上下纠结于核政策抉择的关键时刻,印度原子能委员会主席霍米·巴巴却在1966年一次前往维也纳参加国际原子能机构会议的飞机航程中遭遇空难不幸身亡。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给印度的核计划带来了重大打击。霍米·巴巴那句著名的"18个月"承诺,最终未能在他的生命中实现。 尽管如此,印度并没有放弃核武器的追求。在巴巴的继任者维克拉姆·萨拉巴伊的带领下,印度的核计划继续向前推进。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种双面策略:对外仍宣称核能研究仅用于和平目的,对内则悄然推进军事核计划。 最终,在1974年5月18日,印度在拉贾斯坦邦的波克兰沙漠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代号"微笑佛陀"。印度政府将其描述为"和平核爆炸",声称这只是为了民用工程项目。然而,国际社会普遍认为这实际上是一次核武器试验。这距离中国首次核试验已经过去了近十年时间,远远超出了霍米·巴巴当初承诺的18个月。

0 阅读:132
星河幻曲悠扬

星河幻曲悠扬

星河幻曲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