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为什么要用死亡30万人的代价,强行让苏军攻克柏林? 1945年初,二战接近尾声,欧洲战场的局势已经很明朗。盟军从西线推进,苏军从东线压境,纳粹德国已是强弩之末。柏林作为德国首都,不仅是军事中心,更是政治象征,谁拿下柏林,谁就等于抓住了胜利的旗帜。当时,苏军和盟军都在向柏林挺进,但斯大林心里清楚,时间不等人。 苏联在二战中付出了2700多万人的牺牲,远超其他国家。如果让美英军队抢先占领柏林,苏联的血汗可能白流。斯大林可不想让别人摘了桃子。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嗅到战后盟友关系可能变味的信号。美国新总统杜鲁门不像罗斯福那么好说话,对苏联态度明显强硬。斯大林得赶紧在战后谈判桌上给自己加点筹码。 斯大林心里有本账。二战打到现在,苏联已经筋疲力尽,但也正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太大,他绝不能让胜利果实旁落。柏林不只是个城市,它代表着对德国的最终征服。拿下柏林,苏联就能在战后对德国的处置中占据主导地位。更别说,占领柏林还能让苏联在东欧站稳脚跟,为接下来的冷战布局铺路。 再说,当时盟军和苏军虽然是盟友,但彼此并不完全信任。斯大林担心,如果美英率先占领柏林,他们可能会在战后把苏联挤出欧洲核心地带。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他必须抢先一步,哪怕代价是30万人的生命。 除了战略需要,斯大林还有个更直接的想法:秀肌肉。柏林战役不只是打给德国看,也是打给全世界看,尤其是西方盟友。苏联用一场硬仗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让美国和英国没法小瞧。这种震慑效果在战后初期特别重要,因为冷战的气氛已经开始酝酿。斯大林很清楚,实力才是谈判桌上的硬通货。 1945年4月,希特勒还在负隅顽抗,但德国崩溃只是时间问题。斯大林催着苏军加快进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不想给盟军任何插手的机会。当时,苏军元帅朱可夫和科涅夫都被下了死命令,必须尽快突破德军防线。斯大林甚至不惜让两位元帅互相竞争,谁先到柏林谁就立大功。这种高压政策直接导致了苏军的高伤亡,但也确实抢下了时间。 柏林战役是二战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1945年4月16日,苏军集结了270万士兵、6250辆坦克和4万多门火炮,准备一举攻克柏林。战役一开始,苏军就遇到了德军在泽洛夫高地的顽强抵抗。德军利用地形优势,布下地雷和反坦克阵地,让苏军寸步难行。 为了突破防线,苏军不惜用人海战术硬冲,坦克和步兵成片倒下。4月19日,苏军终于撕开缺口,杀进柏林市区。但市区的战斗更残酷,德军把每栋楼都变成了堡垒,巷战打得异常艰难。希特勒下令全民抵抗,连老人和孩子都被推上战场。 4月25日起,苏军加大攻势,用空军和重炮轰炸支援。到4月28日,希特勒自杀,德军彻底崩溃。5月2日,苏军占领柏林全城。这场胜利用了不到20天,却让苏军付出了近30万人的伤亡,代价之大让人咋舌。 柏林战役的胜利让苏联在战后站上了高点。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上,斯大林带着柏林的战果跟杜鲁门谈判,硬气了不少。会议敲定了德国的分区占领,苏联拿到了东德和东柏林,为后来冷战的东西对峙埋下伏笔。 这场战役还让苏联的国际地位水涨船高。战后,斯大林推动核武器研发和技术进步,把苏联变成了超级大国。他的算盘打得挺响,30万人的牺牲换来了战后几十年的影响力。不过,这笔账到底划不划算,历史学家至今还在争论。 斯大林出身贫寒,早年经历坎坷,靠着坚韧和狠劲一步步爬上权力顶峰。1922年当上共产党总书记后,他通过政治斗争铲除了对手,牢牢掌控苏联。他的统治风格就是快、准、狠,工业化、大清洗都是这种性格的体现。 二战中,这种风格更明显。斯大林格勒战役时,他宁可死守也不退让;柏林战役时,他宁可牺牲30万人也要拿下胜利。他的决策从来不拖泥带水,但也从不把人命当回事。对他来说,目标永远比过程重要。 斯大林的决定有它的道理,但30万人的代价实在太沉重。有人说,他是为了苏联的长远利益,没得选;也有人觉得,他完全可以缓一缓,跟盟军协调一下,少死点人。他的选择到底是对是错?很难简单下结论。毕竟,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东西。 再说,柏林战役的胜利虽然让苏联占了上风,但也让冷战早早拉开序幕。苏联和西方的裂痕从这儿就种下了,后来的对抗不知道又花了多少代价。这么看,30万人的牺牲到底换来了啥,值不值,真不好说。
斯大林到底有多可怕,胡志明因为一件事才明白,他当初为何执意要大清洗了。1924
【5评论】【3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