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价被谁赚了?河南,农民大哥种10亩甘蓝,光种子就2万成本,然而2毛1斤都没人买

恋灵看娱乐 2025-04-28 15:20:17

差价被谁赚了?河南,农民大哥种10亩甘蓝,光种子就2万成本,然而2毛1斤都没人买!不料,大哥的一句话太扎心:现在不敢说挣钱,只要能把成本收回来就行......网友:农民卖不出去,我们买不到,不知道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根据都市报道4月25日的报道,在河南开封的田野上,十亩甘蓝在烈日下泛着油亮的光泽。老张蹲在地头,嚼着刚摘下的菜叶,苦笑道:没打药,可谁信呢? 他摊开账本:种子、化肥、人工,每亩成本两千元,如今收购价每斤两毛,上万斤的收成连本钱都裹不住。朋友圈里,同乡们晒着烂在地里的包菜、白送的蒜薹,像一场无声的抗议。   田间到餐桌的旅途,藏着看不见的抽水机。收购商的大卡车碾过泥路,一句行情不好就能压垮价格;批发市场的冷库昼夜运转,保鲜费层层叠加。 超市的货架光鲜亮丽,租金和损耗最终都转嫁给消费者。农民老张算不清这些账,只知道菜在地里烂,人在城里怨。   这场困局背后,是分散的小农经济撞上集约化的市场洪流。当五常大米在超市标价翻倍时,稻农手里攥着的仍是两元一斤的收购单;当电商主播帮山区卖出天价猕猴桃,更多农民还在为运费发愁。 破解之道或许藏在合作社的联合议价里,藏在冷链物流的毛细血管中,更藏在消费者拿起本地蔬菜时的一次次选择。   土地不会辜负汗水,但市场需要更多温度。从爱心助农到品牌强农,从政策托底到渠道革新,让每一颗甘蓝都抵达应有的价值,才是对耕耘者最深的敬意。 毕竟,丰收的笑脸,不该被换算成计算器上冰冷的亏损数字。 信源:都市报道 2025-4-25

0 阅读:3
恋灵看娱乐

恋灵看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