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一名泥瓦匠给贵州军区司令员杨勇写信:我是孔宪权,我还没死,请求给我安

文史记叙录 2025-04-28 18:20:12

1950年,一名泥瓦匠给贵州军区司令员杨勇写信:我是孔宪权,我还没死,请求给我安排个工作。

1950年的一天,遵义县出了个大新闻,原来镇上那个瘸了一条腿的泥瓦匠孔宪权,以前竟然是个战斗英雄。

“听说他那条腿,就是在跟国民党打仗的时候,被子弹打到了才瘸的。”群众们议论纷纷,“那还真是个战斗英雄啊!了不起”大家都交口称赞起来。

有人问起来,“那他后来是怎么变成泥瓦匠的呢?”“这件事,说起来就很长了。”有知情人摆出了长篇大论的架势。大家都很好奇,纷纷聚过来准备听英雄的故事。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很快就爆发了娄山关战役。这场战役现在不是本地人,可能都没听过,但是本地人一提起来还是会有印象。毕竟那场战役,是出了名的激烈。

孔宪权当时就在队伍里,他是老红军了,从长征起就跟着爬雪山过草地,一路走过来的,经历了大大小小无数的战役,整个人都被磨砺成一把精妙的战争机器。每次打仗的时候,都身先士卒,冲锋在第一线。

娄山关那会儿孔宪权所在的队伍刚好和敌人正面对上了,那会儿国民党的武器多精良啊,我们红军战士们扛着小米加步枪,竟然也能和对方打的有来有回。只能是我们的战士们比对方更加勇猛,更加不怕死。

孔宪权在冲锋的时候身上中了好几弹,尤其是大腿上,都快被打成马蜂窝了。他还想爬着往前冲,幸好很快就被医疗兵扶上了担架,抬到后方去了。

当时我方因为被封锁围剿,药品供应严重不足,医生废了九牛二虎,才保住了他的腿,但是从此他走路还是受到了影响,跑动就更不要想了。

当时红军还在被围攻,带着伤员不说跑不快,伤员得不到休养,也不好养伤。领导们就决定把像孔宪权这样的重伤兵先寄养在老乡家里,留下一些钱,等他们养好伤再去找队伍,或者等队伍打回来就来接他们。

孔宪权就这样和大部队断了联系,等他养好伤,大部队已经去了远方,而他腿脚不便,在当年那样的背景下,想要翻山涉水去找大部队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后来,他就回到遵义这里,因为他相信,部队总会回到这里的!

在这些年里,他也算是吃尽了苦头,什么脏活累活都干过。前几年国民党还在的时候,他隐姓埋名是为了自保和不给老乡添麻烦。

后来等我们胜利了,有知道他当年事迹的人劝他:“现在贵州都解放了,你也不用隐姓埋名下去了,回去找他们吧,你的战友们肯定都还记得你!”

孔宪权当然相信首长和战友们不会忘记他。只是他觉得自己以前还能为部队做贡献,现在两条腿都不一样长,这样残疾的身体只会拖累战友们,于是就一直没有回归部队。

就这样,他继续当着自己贫苦的泥瓦匠,他并不觉得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用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养活自己和家人,虽然辛苦了点,但是已经比死在战争中的那些人好很多了。

如果不是为了孩子们,孔宪权可能永远都不会给首长写那样一封信。自己苦点累点没什么,但是孩子们一天天的长大,他们需要接受更好的教育,而这些,现在自己都没有办法提供给他们。

犹豫了很久,孔宪权还是给贵州军区司令杨勇写了那样一封求助信,他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希望组织上能给他提供一份工作。

是的,他只是需要一份工作而已,他的年纪越来越大,泥瓦匠的工作非常繁重,是纯粹的体力活,年轻时还好一点,年纪大了,加上腿伤复发,他现在根本无法承担泥瓦匠的工作。像他这样年纪的人想出去找工作更加困难。走投无路之下,他才向老首长求助。

组织上知道这样一位战斗英雄还活着,并且需要帮助,都非常关心他。老首长更是寄过来信告诉他:“不用担心,这件事一定给你安排好!”

孔宪权这才放下心来。很快战友们知道曾经的同伴还活在世上,都纷纷给他寄来问候。看着那如雪片般从远方寄来的一封封信件,孔宪权非常感动,原来大家都没有忘记过他!

“那后来呢?”孔宪权的故事说完了,大家都意犹未尽。

“后来啊,这里修建了一座遵义博物馆,政府安排他当了第一任馆长。让他安心养老了。”人群中有个老人笑着回答。他背着手,慢慢地往远处走去,只是腿脚不是很灵便,走起路来一深一浅。

0 阅读:77
文史记叙录

文史记叙录

讲述历史趣味故事,回忆历史往昔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