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央视镜头里,14岁重庆女孩背着弟弟翻山上学,却始终面带微笑。可是,当6岁弟弟上台给她颁奖时,一声“姐,我爱你”,瞬间全场飙泪。岂料,她把奖杯举过头顶,竟然说:“妈,你看见了吗?” 没人知道,为了撑起这个家,吴林香已经咬牙撑了三年。 镜头拍到她笑着下台,转身擦泪,后台没人安慰,靠在墙角一个人坐着,不哭出声。 家在重庆忠县山区,连日头都照不全,父亲去世,母亲再嫁,继父常年在外,留下她带着一摊子病人和一个还没上小学的弟弟。 瘫痪的外婆躺床上动不了,右手残疾的外公连饭都得人喂,母亲得癌症,疼起来抱头打滚。 家里负债20多万,每月光医药费就五六千,吴林香砍一担柴,卖五块钱,一天最多三担,撑不住的时候就在田边坐一会儿,腿上泥巴都干了。 天还没亮,得起床做饭、熬药,喂水喂饭,给外婆翻身。 还得背弟弟上学,两小时山路一趟,回来再忙活地里。 下雨天路滑,摔一跤,弟弟压在怀里,自己一身泥也不敢出声。 周末要下地割猪草,晚上用蜡烛写作业,能写到十一点才上床。 母亲最难的时候躲在厨房偷偷喝农药,门外听到声音,她冲进去夺瓶子,一边哭一边喊:“你走了,我们就没人管了。” 母亲哆嗦着手放下瓶子,那一晚,全家人没一个人说话。 2012年年底,母亲没挺过那场病,走了。 她那时在外地学校上课,连最后一面都没见着。 回来后,把母亲照片剪下来装进铁盒,放在床头,每天擦一遍。照片边上放着家用账本,每笔支出、每次捐助都记得清清楚楚,怕哪天忘了是谁帮过一把。 继父把弟弟接走,算是减了点负担,吴林香一个人继续照顾外婆外公,每天凌晨五点起,睡觉时间常常拖到夜里一点。 2013年,故事传开了,央视来了,市委也来了。 送来15万元慰问金,说是全国道德模范特别拨款,办了专项账户,让她存着给老人养老。 校里免了学费,宿舍也安排了,班主任李老师隔三岔五家访,带点药、几本书,像个稳住她情绪的锚。 可人一红,麻烦就多了,电视上放了好几遍,学校成了参观点。 每次有访客,她就得接受采访,摆姿势,重复讲故事。 有时候走在路上,有人认出来拍照,有同学模仿她走路、喊“最美少年”,她开始躲着人,不参加活动,不交朋友,怕别人说她装。 央视后来跟拍了个纪录片,说她变得沉默,怕被别人看穿,名声越大,压力越重。 2015年重庆出台文件,专门管这类事,说要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文件里提到的案例,不用点名就知道是她。 学业耽搁了一段,2014年升上忠县中学,还是申请了休学,外婆病得重,外公摔了一跤,没人照看。 后来复学,一口气把初中读完,2016年,两个老人先后离开,家里才算彻底只剩下她和弟弟。 生活总算缓了点,继父把他们接到镇上,住得离学校近些,饭也不再顿顿省着吃。 后来又出个孩子,南昌的,叫涂桦,2021年也被评了“最美孝心少年”。 媒体拿她们俩作对比,说是“新时代的传承”。 重庆那边的实验小学,还把吴林香的故事编进了教材,开了“每周一孝”的课,讲课老师会播放她颁奖的视频,让学生写观后感。 舆论热过后,现实还在原地,2013年,全国农村有902万留守儿童,但专门的救助资金,在财政预算里占比才0.3%。 吴林香的事闹大了,2016年《未成年人保护法》改了条文,专门加了“困境儿童救助”这一项。 奖杯、视频、教材、报告,全都留下来了,可那三年日子里,每天早上五点的山路,每一块五毛钱卖出的木柴,都没多少人真看见。 吴林香在奖台上笑着喊“妈,你看见了吗”,有的痛,是从笑里透出来的。 参考资料: 央视网,《2013年“最美孝心少年”吴林香事迹专题报道》,2013年11月12日发布。
2013年,央视镜头里,14岁重庆女孩背着弟弟翻山上学,却始终面带微笑。可是,当
笑对的风雨
2025-04-29 16:03:0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