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思过程 咱先看上联“墨海深千尺”的结构:“墨海”是比喻(把笔墨、学问比作海洋),“深千尺”用数量词(千尺)形容深度,突出“墨”的深邃无边。下联得在词性、意境上对仗: “墨海”对“文山”,“墨”和“文”都是和文字、学问相关的意象,“海”对“山”,一“海”一“山”形成自然景物的对仗,还暗合“文山题海”的常见搭配; “深千尺”对“高万寻”,“深”对“高”(形容词),“千尺”对“万寻”(数量词,“寻”也是长度单位,古制八尺为一寻),用“万寻”呼应“千尺”的夸张感,突出“文”的厚重高耸。 整体思路是:上联写“墨”的深邃,下联就写“文”的巍峨,用自然景物的比喻撑住抽象的“学问”,让两者像一幅对称的山水图,既有画面感,又暗藏对知识的敬畏。 二、赏析 这联像给“学问”画了幅对偶的肖像:上联“墨海深千尺”,仿佛能看见笔尖落下,墨水化作深海,深不见底,藏着无数词句;下联“文山高万寻”,又像看见文字堆叠成山,高耸入云,堆满古今智慧。“墨海”vs“文山”,一个润,一个挺,把抽象的“知识”变成了看得见的山海;“深千尺”vs“高万寻”,数字一唱一和,既工整又夸张,让“学问无穷”的感觉更带劲儿。两句话搁一块儿,就像在说:咱老祖宗的笔墨里,藏着深海般的底蕴;写下的文字,能堆成接天的高山。读起来大气又贴切,没玩虚的,全靠“山海”的比喻把意思砸瓷实了,对仗也顺溜,没啥别扭的地方,还挺好记。
中国古代最具“侮辱性”的七个封号:南唐后主李煜,词写得惊艳绝伦,可治国本事稀松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