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铜鎏金释迦牟尼苦修像此尊迦牟尼佛苦修像极为罕见,精湛工艺指向其极有可能于皇家

东园雅集 2025-04-30 09:08:50

元 铜鎏金释迦牟尼苦修像

此尊迦牟尼佛苦修像极为罕见,精湛工艺指向其极有可能于皇家支持的官方工坊中製作完成。元代亦有使用其它材料製作的相似人物像,例如木像,可参考一尊元代鎏金佛陀苦修木像,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1969,0722.1);一件位于伯明罕艺术博物馆(1979.316);一尊元代漆金木像,现藏于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y1972-16);元代十三世纪末或十四世纪初漆金木像,位于底特律艺术学院(图2;29.172);一件小型木像,于康乃尔大学赫伯特‧约翰逊艺术博物馆内(90.031)。此外亦有一件元代漆金佛陀苦修像,可参阅 O. Siren著《Chinese Sculpture from the Fifth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卷二,伦敦,1925年,图版620。

具有类似面部表情的相关佛教人物在元代绘画中亦多有出现。例如,普林斯顿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幅描绘佛陀苦修的画作(图3;y1946-177),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观世音菩萨像(K2A002068N000000000PAA)与文殊菩萨像(K2A002066N000000000PAA),以及一幅释迦牟尼像,藏于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1987.75)。

悉达多·乔达摩王子二十九岁之时捨己之地位与财富,离开家乡,寻求开悟。他师从阿罗逻伽蓝,达「无所有处定」之境,后跟随鬱头蓝弗修行,达「非想非非想处天」。然而,这些既没有使悉达多解脱困苦,亦不能令他满意。因此,这位未来佛陀遵循严酷的戒律,苦行斋戒,希望淨化消除世间一切欲望与烦恼,超越对物质世界的万种执著。据说,一位牧羊女看到他的情况,误认为他是树精,并送予他一些乳糜。他感到自己重获新生,另闢蹊径于一条极端禁欲主义和物质享乐主义之间的「中道」。然后,他前往菩提伽耶,于菩提树下舖设吉祥草,跏趺而座,发愿留在此地绝不起身,直到开悟得无苦的生活之道,证得佛果。

元代将佛陀描绘为苦修者的形象,在此尊Speelman珍藏与克利夫兰博物馆馆藏中均有体现,其最显著之处在于枯瘦腿脚上清晰的筋脉与肌肉,以及前臂和细长的手,亦体现在长袍裹身的褶皱中。这与犍陀罗艺术中更为形销骨立的表现形式构成鲜明对比,例如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藏三至五世纪犍陀罗片岩斋戒佛陀像(1987.218.5)。两尊元代佛陀像衣著华丽,其表面明亮的鎏金更增非凡气质,示其出身王室,与衣著下枯败的身躯并置,充满张力。更为微妙的是,裸露的双腿与前臂,给予观者时空以想像此位沉思之人的憔悴之景。

Speelman珍藏与克利夫兰博物馆馆藏之苦修像皆为无可争议的杰作,更体现在其作为雕塑本身之美感。释迦牟尼左腿竖直,与水平的右腿垂直,形成视觉对比——此种效果的实现在Speelman藏品中尤为出色:因为长袍新月形的尾部衬托,为造像之极美。两件藏品中,佛陀左脚皆略伸出于圆台之外,丰富了人物的生动与立体感,同时令人像的竖直感与底座之弧綫形成对比,赏心悦目。佛陀双手修长,冥想之中神情宁静,使造像神韵更为浑然天成,令人叹为大师之杰作。

尺寸:高 28 cm

来源:香港邦瀚斯2025年亚洲艺术拍卖《八秩·八珍》

0 阅读:1
东园雅集

东园雅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