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女子买了五串烤菜:20元的茄子一串,3元的金针菇两串,4元的面筋一串,5元的香菇一串,总共35元。然而,老板却收了女子42元。女子询问老板缘由,对方称金针菇不是3元,而是4元一串。即便如此,价格依然不对,老板急忙表示茄子涨价了,不再是20元。女子对此十分不满,认为老板这是坐地涨价,随即报警。民警进行调解,让老板将差额补给女子,但女子没有答应,必须要求对方给个说法。
据《河南百姓315》4月29日报道,女子带着家人一起去张家界旅游。 这里风光无限好,让他们舍不得睡觉,直接来到了好吃街,享受此处的美食与风光。
看到自己中意的烤串,女子便让老板烤了喜欢的茄子、金针菇、面筋和香菇,一共五串,总计35元。 女子觉得价格虽贵,但毕竟是景区,也能理解商家的不易。
结账时是家人去的,女子则陪着老人在原地等待烤串。家人回来说一共42元,还需再等等,烤串还没好。
女子记性和数学都不错,在景区也怕被骗,所以选菜品时都问过价,清楚记得每种菜的价位。她告诉家人自己算过是35元,怎么付了42元,让家人赶紧去问问老板。
家人找到忙碌的老板,轻声细语地询问:“你们的菜价格是多少呀?我们算的价格好像不对。”
老板惊讶地看着家人,很快反应过来说:“金针菇不是3元,是4元一串。”家人心想,两串金针菇4元一串,总价也才37元,收42元还是不对。
老板一边忙着手中的活,一时想不出该给哪种菜涨价才能凑够42元,于是转头问老板娘:“茄子是不是20元一串呀?”此时大家都明白,老板这是想抬高茄子价格来凑数。
女子见状很不高兴,说:“你们再这样,我们就要投诉了。”双方起了争执,老板的面部表情和语气,让女子觉得对方在骂人。
最后,女子他们没有惯着老板,直接报了警,在异地他乡,他们觉得只有找民警才能有安全感。
民警赶到后,老板倒打一耙,称自己不是不退差价,而是对方一开口就骂人,让他难以接受,所以才没退钱。
民警对女子一方说:“你们怎么能骂人呢?有事好好说,不能太冲动。”
女子更加气愤,回应道:“你不能只听一面之词呀!我们还说他骂了我们呢,你让周围的游客都说说到底是谁骂的谁。”
然而在异地他乡,没人愿意站出来作证,周围人都劝女子算了,让老板把差价退了就行。
民警也希望双方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别在这美好的旅游景点坏了心情。
但女子不同意这种解决方式,她认为对方坐地起价的行为损害了游客权益,也给张家界抹黑了,必须要对方给个说法,不只是补差价这么简单。
民警登记了双方的身份证,表示还会进一步处理。像这种民事纠纷,如果一方不接受调解,还需要走其他流程。
对此,网友们看法不一。有人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劝女子别置气,对方赔礼道歉就行了,不必较真。
也有人认为,要是老板能赔礼道歉,事情肯定早就解决了,正是因为老板不仅不道歉,还仗着自己是本地人胡乱涨价,才把女子逼到这种地步,就需要认真的人治治这些不诚信的摊贩。
一、商家随意更改价格是否违法?
《价格法》第十三条规定,经营者销售、收购商品和提供服务,应当按照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的规定明码标价 ,注明商品的品名、产地、规格、等级、计价单位、价格或者服务的项目、收费标准等有关情况。
案例中老板在女子点单并确认价格后,又临时更改金针菇和茄子价格,违反了明码标价规定。
第十四条也指出,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老板这种临时变价行为有价格欺诈之嫌。
二、民警在处理这类消费纠纷主要起到什么作用?
纠纷发生时,现场气氛紧张,双方情绪激动,极有可能引发肢体冲突。
依据《警察法》第六条,民警迅速赶到现场,防止矛盾升级,保障了现场人员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正常社会秩序,避免小事演变成治安事件。
若双方发生推搡,民警能及时制止,防止事态恶化。
民警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律,秉持公正公平原则,充分听取女子和老板意见诉求。
女子认为老板坐地起价,老板为多收钱随意改价,民警就从法律和情理角度,引导双方理性协商。
如告知老板明码标价、诚信经营是法律要求,也让女子表达合理诉求,促使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达成和解。
对于这件事,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