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一个乞丐抱着酸菜坛子,步行3000里,来到清华的临时校舍。当嚣张梅贻琦认出他的身份之后,大吃一惊,还泪流满面。他拉着他的手说:“忠尧,是你吗?你怎么变成这个模样了?” 1937年,赵忠尧的形象与他以往的身份极为不符,这位被誉为“中国人之脊梁”的科学家,以一名乞丐的身份出现在清华大学的门前。生于1902年的赵忠尧,自幼在浙江诸暨一个富裕家庭长大,他的父母都是学者,深受家庭影响,他从小就显示出对学问的极大热情。1920年,赵忠尧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后转向物理学研究,先后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和英国剑桥大学深造,师从物理学巨匠如密立根和卢瑟福,开展了多项划时代的物理研究。 1937年的夏天,赵忠尧面对着日军的迅速侵略,意识到了存放在北平清华园实验室中的镭的重要性。那些镭元素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也是他多年学术旅行后的珍贵礼物。他深知一旦这些镭落入日军之手,后果不堪设想。决定亲自将镭从被占领的危险地带安全转移至南方的清华大学临时校舍。 赵忠尧选择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方法来完成这一壮举。他将自己打扮成一个乞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在一个普通的破旧坛子中,他仔细地包裹好装有镭的铅筒,外面堆满了酸菜,以掩盖其内在的价值和危险性。这个坛子成了他的“行李”,他的“伴侣”。 他的旅程始于一个潮湿的黎明,赵忠尧躲避着人群和军队的目光,从北平西南方向的小道开始了他的步行。他穿过了繁忙的市镇,小心翼翼地避开任何可能的检查。他的步伐快而稳,尽量减少休息,以避免引起注意。日间,他会寻找树林或废弃的小屋藏身,夜晚则利用夜色掩护继续前行。每一步,他都紧紧抱着那装有镭的酸菜坛子,生怕一不小心就会暴露了自己的秘密。 途中,赵忠尧经过了多个检查站,他总能巧妙地避开那些盘查严格的地点。一次,他不得不经过一座小桥,桥头有日军检查。赵忠尧装作疲惫不堪的模样,拖着沉重的步伐,一边低声咒骂,一边慢慢前行。日军瞥了他一眼,看到的只是一个普通的乞丐,满身的污垢和破烂的衣衫,便没有在他身上多做停留。赵忠尧心中虽然紧张,但面上不露声色,成功过桥。 经过数周的跋涉,赵忠尧终于到达了长沙附近。那时,他的体力已大为透支,但思维仍清晰。他在长沙城外稍作休息,调整了一下自己的伪装,这是最后一段路程,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当他抵达清华大学的临时校舍时,已是一个黄昏时分。校园门口的门卫看到他这副模样,本能的反应是将他拒之门外。 赵忠尧站在校门外,看着那扇即将关闭的大门,心中充满了无奈。他尝试喊了一声“梅校长”,声音嘶哑。恰好此时,梅贻琦从里面走出来,准备离开。听到熟悉的声音,他下意识停下脚步,转身细看。当他认出眼前这位蓬头垢面的乞丐竟是赵忠尧时,不禁泪流满面。 这一幕在长沙的清华临时校区外引起了一片哗然。围观的学生和教职工见到一名乞丐突然被校长梅贻琦亲切招呼,都感到难以置信。空气中弥漫着困惑和好奇,但更多的是对这位不同寻常的“乞丐”的关注。梅贻琦快步穿过人群,来到赵忠尧的面前,他的眼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震惊、悲伤、欣慰交织在一起。他紧紧握住赵忠尧的手,仿佛想通过这种方式来传递他的支持和感激。 赵忠尧此刻显得格外疲惫,但在看到梅贻琦后,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安慰。用尽剩余的力气,他递给梅贻琦那个看似不起眼的酸菜坛子。梅校长接过坛子,小心翼翼地打开,只见一个普通的铅筒安静地躺在里面,周围包裹着的酸菜散发着浓烈的味道,掩盖了铅筒可能泄露出的任何线索。打开铅筒一看,里面的镭还完好无损,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这一刻,梅贻琦深切地体会到了赵忠尧为保护这份国家宝贵财富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艰辛努力。 此后的几年里,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了混乱和破坏,赵忠尧的科研生涯并未就此结束。战后,他成为了新中国科学建设的重要推动者之一,特别是在原子能研究领域。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因政治原因被迫离开了物理研究的前线,长达十几年之久,但他从未放弃过科研和教学。 1973年,随着政治局势的逐渐稳定,赵忠尧被邀请参与创建了中国高能物理研究所。在这里,他不仅继续自己的科学研究,还肩负起培养新一代科学家的责任。他的教导严谨而充满激情,吸引了众多年轻才俊投身物理学研究。 赵忠尧院士的科研生涯充满了挑战与成就。他不仅在物理学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科学成果,还在教育和科技政策制定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工作和精神成为了无数年轻科学家的灯塔,激励着他们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领域。 1998年,赵忠尧院士逝世,享年96岁。他的一生是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的完美诠释。他的去世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哀悼,各界纷纷表达对这位伟大科学家的尊敬和缅怀。在中国现代物理学史上,赵忠尧的名字被永久铭记,被后人尊称为中国现代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1937年,一个乞丐抱着酸菜坛子,步行3000里,来到清华的临时校舍。当嚣张梅贻
青史如烟啊
2025-04-30 10:57:13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