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对他说:“配枪不错。”他刚把手枪交

菖蒲繁花居 2025-05-02 20:00:40

1939年,冀东抗联总司令高志远去开会,萧克对他说:“配枪不错。” 他刚把手枪交给萧克,谁知萧克却下令:“抓起来,杀了!” 高志远这人,生于1907年,河北滦县人,出身普通农户家庭。那年头,日子不好过,他早早投身抗日,算得上是个硬汉。1933年,他在家乡拉起马城三区自卫民团,带着乡亲们跟日军干,小打小闹但也真拼。到了1935年,他干了件大事——刺杀汉奸刘佐周,这事儿在当地传得挺响,名声一下子起来了。后来,1938年,他正式当上冀东抗联总司令,手底下管着好几支队伍,算是冀东抗战的中坚力量。 冀东抗联是个啥样的存在呢?说白了,就是冀东地区抗日的民间武装,主力是老百姓和一些散兵游勇。1938年那会儿,冀东爆发过一次大起义,声势不小,高志远就是那时候崭露头角的。可这支队伍成分复杂,有农民,有土匪,还有些投机的家伙,纪律性不强,战斗力也参差不齐。跟正规的八路军比起来,他们更像是散装的游击队,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灵活是灵活,但也乱得够呛。 1939年,战局变得更糟。日军在冀东搞大扫荡,抗联日子不好过,损失惨重。高志远带着残部往平西撤,想跟萧克领导的八路军挺进军会合。这时候,萧克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的重要将领,手握正规部队,作战经验丰富。他那支挺进军,任务是开辟平西根据地,稳住抗战后方。高志远估计是想着投靠正规军,能喘口气,顺便整合力量接着干。 可事情没那么简单。两支队伍一碰头,问题就出来了。高志远带的抗联,跟萧克的八路军不是一个路子。抗联这边,打法散漫,内部派系多,有人说高志远还私自收编过一些不靠谱的队伍,甚至跟地方势力勾勾搭搭。八路军讲究纪律严明,作战有计划,萧克看不上这种“乌合之众”,觉得他们不听指挥,留着是个祸害。更麻烦的是,有传言说高志远在撤退途中,跟日军有过接触,有人怀疑他是不是想脚踩两只船,留条后路。 这传言到底是不是真的,现在不好说。毕竟那年头,情报混乱,谣言满天飞。但萧克显然信了点什么,不然也不会下那么狠的手。高志远到平西后,带着人马跟八路军会合,估计还挺得意,毕竟自己也是抗联总司令,身份不低。可没多久,他就栽了。萧克借开会的机会,直接把他拿下,然后就给毙了。这事儿干得快狠准,连个喘息的机会都没留。 为啥萧克这么果断?有人分析,当时八路军在平西站稳脚跟不容易,日军围剿压力大,内部不能出乱子。高志远这支队伍要是真有问题,留着可能会拖后腿,甚至坏了大事。萧克作为指挥官,得为大局负责,不能心软。还有人说,高志远可能在会合时态度不太服帖,跟萧克顶了牛,导致矛盾激化。总之,这场处决背后,肯定不是简单的个人恩怨,而是抗战环境下复杂的利益和信任问题。 高志远死后,冀东抗联的残部被八路军收编,算是彻底没了独立性。这事儿对冀东抗战影响不小,有人觉得可惜,毕竟高志远好歹是个抗日英雄,带着队伍跟日军干了好几年,死得这么不明不白,挺憋屈。但也有人认为,萧克做得对,乱世用重典,要是纵容高志远这种不稳定因素,八路军在平西的根基可能保不住。 历史资料里,这段事的细节不多,很多都是零散记载和后人推测。高志远的死因,到底是真有叛变嫌疑,还是萧克误判,现在谁也说不准。档案里没留下啥铁证,当事人也都走得差不多了,留下的只有一堆疑问。倒是萧克后来在回忆里提过几句,说那时候形势严峻,处理得果断是为了大局,可他也没细说高志远具体犯了啥错。

0 阅读:100
菖蒲繁花居

菖蒲繁花居

给你想看的,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