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5-03 23:35:43

1949年,周总理委托张樾丞篆刻开国大印,不料制作完成后,张樾丞却保留了绝活,给大印做了一个“留边”,而他这么做的目的更是让人连连称赞......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新中即将成立,很多事情都在紧张忙碌而又井井有条地准备着,一个重要的任务摆在眼前,那就是要为即将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打造一枚代表国家最高权力的印章。

而这枚印章,不仅代表国家的形象,更是将来政府文件可以在全国各地生效的凭证,制造这枚印章的过程本身,就注定是一段充满智慧和责任感的历史故事。

这项直接关系到国家象征的任务,由周总理亲自指定并委托给了声望崇高、备受敬重的“陈叔通”先生负责。

陈叔通先生为了圆满完成这一重任,随即邀请了“张樾丞”先生,他是当时的最佳,甚至可以说是唯一的选择。

张樾丞,这位生于1883年的艺术名家,十四岁时就在琉璃厂摸索打拼,从最基础的学徒做起,凭借着超出常人的努力和领悟力,他不仅完全掌握了篆刻这门技艺的精髓。

当张樾丞接到制作这枚重要印章任务时,他深切明白手中那块铜印料所肩负的非同寻常的意义和分量。

因此,他推掉了所有其他事务,全身心地投入到这方印章字样的设计工作之中,为了能够选定最展现新中国崭新面貌与庄重形象的字体,他仔细查阅了大量资料。

并且精心构思,认真绘制出了包括篆书、宋篆、汉篆、秦篆在内的共计四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印章样式草图。

这几份辛勤付出的设计图样,随后被十分郑重地呈送到了毛主席面前,经过对这几份草图反复地、细致地比较和权衡之后,毛主席最终明确选定了宋体,而这种字体也通常被称为宋篆。

他认为这种字体书写出来横平竖直,整体的笔画和结构都显得非常方正、规整,给人的感觉是既庄重又大气,而且非常清晰,容易辨认。

这样的特点,恰好完美地契合了中央人民政府印章所必须具备的那种严肃、庄严以及具备最高权威感的要求。

虽然,字体已经确定下来,但接下来便是对印章材质的挑选,当时,有一些人提出疑问,觉得选用黄铜是不是显得不太够“贵气”,建议换成看着更为尊崇的玉石。

但张樾丞坚决保留自己的主张,在他看来,黄铜的材质硬实、结构紧密、质感沉稳,长时间使用也不容易磨损或者变形,更象征着刚刚诞生的新国家,那种朴素实在,雷厉风行的品格和精神。

张樾丞在整个印章的雕刻制作过程,都在一间不对外的密室中进行,只有他本人和他两位儿子,“张少丞”与“张幼丞”允许参与其中。

父子三人共同协作,持续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他们全心全意,专注于眼前的篆刻工作。

而为了确保绝对的安全稳妥,特别是为了确保印章的最终样式在交付之前不会被提前泄露,张樾丞巧妙地运用并且进一步提升了篆刻中传统的“留边”技法。

张樾丞在这枚印章的四个角落,特地雕刻了四个大约半毫米高的小突起,可以称它们为“防护点”。

这样做非常巧妙,就算有人试图偷偷盖印获取印模,因为有了这些防护点,印章的印面无法完全接触到纸张,自然也就无法得到完整的印文图案。

当这枚印章刻好之后,所有相关的设计底稿、草图,张樾丞都亲手收集起来,放到火里全部烧毁,并将烧成的纸灰也仔细地倒进铜盆里,确保没有留下一点蛛丝马迹。

历经千辛万苦,这枚凝聚了张樾丞大量心血和高超智慧的国家印章,被非常谨慎地密封好放进匣子里,等待着它正式被使用的那一天。

到了国家印章正式启用仪式的那一天,现场的气氛非常庄重,负责此项工作的指定人员当着大家的面打开了封存已久的印章盒子。

接着,这枚崭新的国家印章,第一次被郑重地盖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等一系列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法律文件之上。

随着油墨的印记落下,印章图案清晰鲜明地呈现在纸面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这十个宋体字一下子就生动地展现在眼前。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直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且确立了新的国家制度体系,这枚由张樾丞师傅亲手铸造的黄铜材质大印,一直是中央人民政府最高权力的象征。

它被盖在了无数事关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每一份盖了这枚印章的文件,都记录着新中国创建时所走过的艰难之路。

现如今,这枚见证了无数历史变迁的开国大印,作为国家一级文物,安静地收藏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

虽然它现在不再被实际使用,但它亲眼见证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有文物专家评价说:“这印留了边,也留下了中国工艺人的魂。

【信源】参考资料: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部.《国印诞生记——张樾丞与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文博》2021年第6期,第22-29页。

0 阅读:152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