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一女子在银行存了800万,取钱的时候却被告知要等去世或者71年后才能提取本金和利息! 朱女士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夏日的下午,银行柜台前那位笑容可掬的"工作人员"是如何热情地向她推荐那款"绝佳"的理财产品。那时的她,刚刚32岁,是一家企业的普通员工,靠着"能不花就不花"的节俭原则,从日常开销中一点一点积攒下了80万元。 "这款产品比普通定期存款的收益高出好几倍,而且只需要五年时间就可以取出来,比普通定期更划算!"那位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地说道。朱女士心动了,一想到自己辛苦积攒的钱能获得更多收益,她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积蓄投了进去。 回家后,朱女士越想越觉得这款产品不应该自己独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她兴冲冲地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了亲朋好友。看到朱女士都把全部积蓄存进去了,加上高额利息的诱惑,再加上对银行这个正规金融机构的信任,朱女士的亲友们很快也被说服了。就这样,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朱女士和她的亲友们一共存入了超过800万元。 "五年后,我们就能拿到可观的利息了!"朱女士满怀期待地想着。 时光飞逝,2017年变成了2022年,朱女士从32岁变成了37岁。约定的五年期限到了,朱女士满心欢喜地来到银行,准备取出本金和丰厚的利息。 "对不起,您的钱现在还不能取出来。"柜台工作人员平静地告诉她。 "为什么?当初说好的五年期限已经到了啊!"朱女士疑惑不解。 工作人员的回答如同一记晴天霹雳:"要想取钱,您得等71年后,或者...等您去世后才能取。" 朱女士如坠冰窟,她追问之下才知道,当初那位"工作人员"实际上是一名保险推销员,而她买的根本不是什么定期存款,而是一款身故险,只有在投保人去世后才能赔付,或者等到她108岁时才能领取。 "我怎么可能活到108岁?这不是骗人吗?"朱女士声音颤抖。 银行的回应更让她寒心:"谁给您办的业务您找谁,那不是我们银行的工作人员。"当朱女士试图联系当初的推销员时,对方的电话已变成空号。 辗转联系到保险公司后,朱女士得到的回复更是残酷:如果要提前取款,不仅本金会大幅缩水,还需要缴纳90万元的违约金。 朱女士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并未选择放弃。她开始了一场艰难的维权之路。 "这不公平!我们当初存的明明是五年定期,怎么变成了保险?而且还要等71年后才能取!"朱女士强忍着眼泪向银行负责人投诉。然而银行方面却坚持推卸责任,他们的回复总是那句令人寒心的话:"谁给你办的你找谁!" 银行坚称当初推销产品的人并不是银行职员,而是一名借用银行场地的保险推销员。这让朱女士感到无比愤怒和无助。她的遭遇并非孤例,就在同一时期,黑龙江省另一位女企业家赵女士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 赵女士向某大型银行存入了840万元做五年定期存款,但当她因业务需要提前取款时,银行告知她需要等待71年之久。银行解释说,她的存款被误操作成了"零存整取",必须等到本金和利息全部到期后才能取出。赵女士清楚地记得自己存的是五年定期,还有一年半就到期了,这样的解释令她难以接受。 回到朱女士的案例,在四处碰壁后,她终于联系上了保险公司。保险公司的回应令她更加绝望:"您的钱已经转为保险产品,如果想提前取出,除了本金严重缩水外,还需要缴纳90万元的违约金。" 走投无路之下,朱女士决定联系媒体曝光此事。她的遭遇经过媒体报道后,立即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公众纷纷质疑销售方式的合规性和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在舆论的压力下,保险公司终于松口,同意归还800多万元的本金。 但朱女士并不满足于此。"当初承诺的利息怎么办?按照约定的利率,这五年应该有近百万的利息啊!"朱女士坚持要求利息部分的赔偿。保险公司起初拒绝讨论利息问题,朱女士不得不通过法律途径继续维权。 经过漫长的法律程序,双方最终达成了和解协议。保险公司同意私下归还朱女士及其亲友们的本金和利息。对朱女士来说,这场持续数月的维权战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圆满的结局。
河南郑州,一男子骂了2个儿子几句,他们兄弟俩一气之下,竟一起离家出走,男子嘴硬心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