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考虑别的因素,只是算经济账,中国继续跟美国恢复贸易,已经不划算了。 中国每年对美出口约5000亿美元,顺差3000亿,若极端情况下贸易归零,有人算过一笔账:把这3000亿美元直接补贴给国内消费者,相当于每人多发2000元人民币,瞬间点燃内需市场。 而美国短期内几乎找不到能完全承接5000亿美元订单的替代者——越南全年GDP才3000多亿,印度制造业效率仅中国的1/4,这种"你缺不了我,我却能养自己"的底气,让博弈多了几分戏剧性。 更微妙的是,即便直接贸易受阻,中国商品仍可能通过墨西哥、东南亚等第三方"曲线救国"。 2023年墨西哥对美出口激增40%,其中相当部分是中国组装的"贴牌货",美国零售商为此多付15%-30%溢价,而中国工厂利润反增——这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隔山打牛"。 美国试图用关税、制裁等手段施压,但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体现在细节里:苹果手机90%的零部件仍依赖中国供应链,特斯拉上海工厂单车成本比美国低30%,就像网友调侃:"白宫想硬脱钩,结果美国企业先肉疼得举手投降," 中美贸易的本质,早已超越单纯的经济账,3000亿美元顺差背后,是数百万就业岗位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共生关系。 短期看,中国确实有能力通过内需对冲风险,但全球化时代"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若彻底脱钩,美国通胀或将飙升,中国沿海出口企业同样面临阵痛。 更关键的是,贸易从来是政治的缓冲垫,历史上美苏冷战尚存"粮食换石油"的交易,而今中美在气候、禁毒等领域的合作仍需贸易纽带维系。 所谓"第三方转口暴利"更像权宜之计,长期依赖会推高全球供应链成本,最终由全人类买单。 真正的破局点,或许在于重新定义"划算",与其纠结顺差数字,不如加速技术升级——当中国制造从"物美价廉"转向"不可替代",博弈的天平自然会倾斜。 就像下围棋,算清每一目得失固然重要,但决定胜负的,始终是谁能抢先跳出局部缠斗,掌控全局。
贸易战可能永远都不会停了,全球正在加速“去美国化”。贸易战已经不是美国想
【5评论】【1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