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辽宁沈阳一小学生捡到26万巨款,随后通过警察找到失主之后,失主一脸惊讶地表示:“我确实丢了钱,但是没有这么多啊,只有两万”。 2021年寒假期间,申壁函这个普通的五年级小学生,本该像其他孩子一样在家享受假期时光,却因父母的一个决定改变了这一切。"孩子在家玩儿也不是个事儿",抱着这样的想法,申爸爸和申妈妈给孩子报了个辅导班,无意中让他成为了一个感人故事的主角。 那是辅导班课程结束后的一个普通傍晚,申壁函跟着妈妈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寒风呼啸,两人缩着脖子快步前行。就在经过小区栅栏外的一处角落时,男孩敏锐的目光注意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物品——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 出于孩子特有的好奇心,申壁函弯腰捡起了布包。"妈妈,快来看!"随着拉链被拉开,几十沓崭新的百元大钞整齐地排列在眼前,惊得男孩立刻大声呼唤已经走远的妈妈。申妈妈闻声折返,看到布包里的情景,同样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 母子俩小心翼翼地清点着钞票,每数完一沓,心中的震撼就增加一分。最终确认,这个不起眼的布包里竟然装着整整26万元人民币!对普通家庭而言,这绝对称得上是一笔巨款。 "失主肯定着急了,我们等等看有没有人回来找。"申妈妈的第一反应不是喜出望外,而是设身处地为丢钱的人着想。于是,母子俩决定不先回家,就在原地守候。天色渐暗,气温开始骤降,申壁函和妈妈仍坚持在寒风中等待。 申爸爸在家中左等右等不见妻子和儿子回来,心中不免担忧,便打了电话询问。得知事情原委后,他立即赶到现场与家人汇合。一家三口在寒冷的夜幕中等待着,希望失主能够循着原路返回寻找。 随着时间的推移,沈阳冬夜的温度越来越低,四肢已经开始变得麻木。这时,申妈妈的弟弟闻讯赶来,开着自己的小车提供暂时的避风港。四个人挤在车里,一边搓手取暖,一边望着街道上稀疏的行人,期待着失主的出现。 "会不会是假钱?"几个小时过去了,申爸爸不禁产生了怀疑。一家人小心地检查着钱束,发现这些钱不仅是真的,而且看起来是刚从银行取出来的,钱上还带着银行的扎带和印戳。这更增加了他们的疑惑——谁会丢了这么多钱却不着急寻找呢? 夜已深,寒气逼人。经过商量,申爸爸和小舅子决定让孩子和申妈妈先回家避寒,自己则带着这袋巨款前往派出所,把后续事宜交由警方处理。一家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最正直的道路,没有一丝非分之想。 警察接手了这批钱后,本以为这是个寻常的寻人启事案例,通过监控找到失主,归还财物,一切皆大欢喜。可事情却远比想象的复杂。民警首先调取了申壁函捡到钱的地点附近的监控,却发现那正好是个监控盲区,几个相邻的摄像头都没能拍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 面对这样的困境,警方转而从钱本身寻找突破口。那些整齐的钱捆上的银行扎带和印戳,像是一把开启谜团的钥匙。通过这些细微的线索,警方很快锁定了取款银行,并从银行系统里追踪到了失主的个人信息和住址。 当民警满怀信心地敲开失主家门,准备归还这笔"巨款"时,却听到了一句让他们目瞪口呆的话:"布包是我的,我确实丢了钱,但只丢了两万元,多出来的那些钱是谁的呢?" 民警一时语塞,手中明明是从银行系统查证过的、失主一次性提取的26万元现金,怎么到失主口中却变成了区区两万?仔细观察后,民警发现这位失主说话断断续续,眼神游移不定,思维逻辑也显得混乱。这不像是在说谎,倒像是记忆出了问题。 为了弄清真相,民警决定联系失主的父母。很快,两位老人赶到了现场,看到那布包和钱后,老两口如释重负地长舒一口气。他们拿出了一系列的手续文件,证明这笔钱确实是家里的,来源于他们老宅的拆迁补偿款。 "这孩子以前不是这样的,"老父亲声音哽咽,指着自己的儿子说道。原来,就在不久前,这个家庭还沉浸在生活渐渐好转的喜悦中。老宅拆迁,补偿款到位,一家人正计划着如何规划未来。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个家庭的幸福戛然而止。 失主与妻子因为一些矛盾,最终走上了离婚的道路。婚姻的破裂对失主造成了极大的精神打击,他开始变得健忘,情绪不稳定,甚至连自己取了多少钱都记不清楚。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他丢了这么一大笔钱后,没有按原路返回寻找的原因——他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丢了这么多钱。 "他太爱他前妻了,"母亲抹着眼泪补充道,"离婚后整个人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什么事都记不住,经常发呆,连这次取钱都是我们陪着去的。" 原来,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拾金不昧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情感创伤如何影响一个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那些整齐的钱捆,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象征,更寄托着一个家庭的希望与无奈。
我朋友的妈妈去世十来年了,昨天老公跟她吵架,张口就是国粹,直接骂了自己都没有谋面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