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沙特15亿美元高铁项目无人敢接,中国接手后亏损40亿,引得西方国家幸

熹然说历史 2025-05-07 13:28:48

2009年,沙特15亿美元高铁项目无人敢接,中国接手后亏损40亿,引得西方国家幸灾乐祸,然而沙特见中国吃亏,送其一份大礼,这直接让西方各国的嘲笑变成了羡慕! 2010年初,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一间宽敞会议室内,气氛凝重。来自德国、日本等国的高铁工程专家们刚刚完成了对麦加-麦地那高铁项目的实地考察,此刻他们的表情告诉所有人:这个项目几乎不可能完成。 "最高温度可达50摄氏度,频繁的沙尘暴会严重干扰施工和未来的列车运行,整条线路73%需要架设在桥梁上......"日本代表团负责人摇着头说,"按照沙特方面的工期要求,我们无法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德国专家团队也持相同观点:"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建设高铁,风险太大。" 这条连接伊斯兰两大圣城——麦加与麦地那的高铁线路,对沙特意义重大。每年数百万朝圣者在两座城市间往返,仅靠一条沙漠公路支撑,交通压力巨大,甚至造成了不少信徒因交通问题丧生。沙特政府决定投入15亿美元(约120.7亿人民币)兴建这条高铁,以解决这一难题。 然而,当沙特向国际招标时,却遭遇了尴尬局面。各国高铁巨头派出专家考察后,均因项目难度过大而放弃竞标。西方媒体甚至开始嘲笑这是一个"天方夜谭"的计划。 就在沙特政府陷入困境之际,中国铁建出人意料地挺身而出。彼时的中国,高铁技术刚刚成熟,渴望在国际舞台上证明自己的实力。 "我们相信中国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可以克服这些困难,"中国铁建的代表自信地表示,"我们愿意接下这个项目。" 2009年底,中国铁建以17.7亿的报价正式接下了这个项目。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 当工程刚刚启动,沙特方面便提出了第一个"意外要求":空调系统设计必须从原定的38摄氏度提高到46摄氏度。这看似微小的变更,却意味着整个系统需要重新设计、制造和调试,甚至车辆的其他部件也需要跟着更换,以确保整体兼容性。 随后的变更更令人震惊:沙特坚持要求同时开通全部9个站点,而非合同约定的"规定时间内完成35%运能(4个站点)"。这一变更彻底打乱了中国铁建的建设节奏,人员和物资瞬间陷入紧张状态。 为了按期交付,中国铁建不得不从国内紧急调派数千名工人前往沙特,与当地招聘的工人一起,高峰时期工地上同时有超过两万人作业。然而,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比预想的更多——当地工人每天仅中午12点到下午2点为正常工作时间,其余时间均需支付高额加班费。 站在刚刚开工的工地上,望着远处波浪般起伏的沙丘和灼热的太阳,中国铁建党委书记沉重地说出了四个字:"背水一战"。 2018年,当麦加轻轨最终竣工通车时,沙特官员望着这条穿越沙漠的钢铁巨龙,眼中闪烁着敬佩的光芒。这条被誉为"三项世界之最"的高铁工程——设计运能最大、建设工期最短、室外温度最高,成功地征服了西方国家不敢挑战的极端环境。 然而,辉煌的背后是巨大的亏损。当所有账目核算完毕,中国铁建发现项目成本从预估的120.7亿人民币飙升至160.69亿,净亏损超过40亿。这一消息很快传回国内,引发舆论哗然,甚至有人质疑这是一笔"赔本赚吆喝"的买卖。 西方媒体更是不失时机地进行嘲讽,一家欧洲知名报纸评论道:"中国在沙特的高铁项目证明了低价竞标的危险性,这是对过度自信的惨痛教训。" 表面上看,这确实是一场商业失败。但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亏损"却悄然转化为无形的财富。 首先,作为合同的一部分,中国获得了麦加轻轨三年的运营维护权。这不仅带来了稳定的收益,部分弥补了前期亏损,更重要的是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运营经验。 一位参与项目的中国工程师回忆道:"在极端环境下维护高铁系统,每一天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学习。这些经验对我们后来在国内西北地区的高铁建设提供了关键参考。" 麦加轻轨的成功也成为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自此项目后,多个国家主动寻求与中国的高铁合作,从东南亚到东欧,中国高铁的足迹开始遍布全球。 更令西方国家意想不到的是,沙特对这个项目给予的"回礼"远超表面价值。2018年之后,中沙关系迅速升温,双方合作领域从基础设施扩展到能源、金融等战略层面。 最具标志性的转变是沙特开始增加对中国的石油供应量,并逐步推行人民币结算石油交易。这一举措不仅为中国节省了大量美元储备,更对国际能源市场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当年那些嘲笑中国"亏本买卖"的西方国家,此时只能羡慕地看着中沙关系的飞速发展。一位美国能源分析师在2020年的报告中无奈地承认:"中国用一条亏损的铁路换来了能源安全的重大突破,这或许是近年来最成功的国际贸易策略之一。"

0 阅读:84

评论列表

李江

李江

1
2025-05-07 18:18

亏了就是亏了,还说什么加强了贸易关系,中国人就是嘴硬,沙特人精明得很,不可能让中国人挣到一分钱的。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