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逝世,邓小平指示不准开追悼会不许立碑,这是为何?
“这个咱们能批准吗?”一群干部看着面前的报告,有些犹豫。
“咱们哪能批,这才发过文书说不能土葬,全部火葬,许将军交上来这报告说要土葬……我看还是上交给邓主席看看吧。”
邓小平回到办公室就看见了桌上的文件,他拿起来仔细看了下,沉思良久。
与此同时,许世友已然病重得坐不起来,躺在床上。
这些天已经有人问过他,为什么他一定要土葬,他们都说他已经要油尽灯枯了,何必每日苦苦地等着土葬的文件的下发。
此时房间里没什么人,许世友躺在床上,思绪回到很久以前。
他的母亲李氏原来是大户人家出身,但是家道中落,于是就嫁给了他的父亲—一个朴实的农民。日子过得十分清贫,但是李氏很勤劳,忙里忙外照顾着一大家子人。
“把世友卖了吧,今年收成不好,实在养不起了。”父亲抓着他的手,打算将孩子给人贩子,他当时害怕极了,谁知道人贩子会将他卖到哪里去,是会剁手剁脚让他乞讨,还是卖给别人家当仆人?
但是这时候,母亲紧紧地抓着他的手,“不行,再穷……咱也不能卖了孩子!”
她拼命抓着他,怎么都不肯撒开,人贩子可能是见他们还没商量好,便走了。
见状,父亲也放弃了这个想法,或许父亲也是有些舍不得他的。他记得一家人艰难地度过了那段时间。
因为这件事,再加上他从小就见到了母亲为他们不断操劳着,因此早早地便下定决心一定要孝顺母亲。
可是人生无常,一次,母亲受了村里一个恶霸的欺负,这他哪里忍得了,他跑去找那恶霸算账,可是没想到居然失手将那恶霸给打死了。家里人怕他被抓走,便叫他离开了村子。
他不怕有人来寻仇或者要抓他走,但是他看着母亲担心,整日忧心忡忡,食不下咽,便还是离开了。在颠沛流离几年后,恰好遇见了吴佩孚的部队,他想着自己小时候在少林寺学过,又对军事感兴趣,当即加入了军队。
1927年,他看见人民遭受战乱之苦,颠沛流离,后来见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而奋斗的,便决定加入了,十一月份还去参加了黄麻起义,一转眼到了1949年,他已经成为了山东军区的副司令了。
他已经43岁了,结了婚,有了个二十岁的儿子。
他还记得当时新中国成立,生活平静了下来,他看着自己和睦的家庭,却满脑子都是自己的母亲。
这么多年了,也不知道她怎么样了,是不是白发苍苍,是不是瘦了呢?
他到了村子里,迎面遇见一个佝偻着走路的白发苍苍的老人,他看了那个人许久,总觉得十分熟悉,那老人也盯着他,许久才颤抖着喊了一声,“是世友娃儿吗?”
他当即眼泪都流了出来,跪在那老人面前,“妈,是儿子不孝,现在才来看您。”
母亲什么也没说,只是颤抖着手扶他起来,“走,妈给你做饭吃。”
他跟着回家,见家里家徒四壁,什么也没有,当即将母亲带回城里。
但是母亲操劳了一辈子,根本坐不住,没多久就回农村了,他当时不想母亲难过,就让她回去了,可是若是现在再给他一次机会,他必定要留母亲下来,因为那一次竟然是最后一次见面。
再见时,母亲已经因为操劳过度离开了,他当时已经跪在坟前跟母亲说了:“母亲,生前我没能给您尽孝,死后,定当葬在您的身边,给您尽孝。”
一晃眼,都1985年了,中国越来越繁荣了,他也觉得自己身体越来越不行了,他答应了母亲,怎么能食言,这次一定要葬在母亲身边!
回到办公室内,邓小平背着手,最后拿起笔来在报告上写下八个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他有考量,之前与许世友一起指挥战争过,知道他是个重情重义的人,此次写了这样一篇报告来,拖着病重的身体等着,必然是坚定决心了。规矩死的,人是活的,戎马一生,也该让人归故土,伴双亲的。
报告送回去南京时,许世友已经意识不大清醒了。
“许主席同意的,不过为了不让人打扰许将军,这次葬礼要秘密进行,中央会安排人来,另外也不可立墓碑。”
家人将意思传达,许世友仅有一点点意志,点点头答应下来。几天后,便驾鹤西去了。
不过虽然未立墓碑,人们还是找到了许世友的墓,并且前来吊唁。而中央后来也采纳了群众意见,为许世友将军设了碑,到现在还有人会去那儿瞻仰这位舍小家为大家的开国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