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7岁的毛彦文为了报复10年不娶她的吴宓,索性嫁给了66岁的的老头熊

品古观今呀 2025-05-09 10:19:40

1935年,37岁的毛彦文为了报复10年不娶她的吴宓,索性嫁给了66岁的的老头熊希龄,然而,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个决定也让她守寡了62年。 ​ 毛彦文​受过完整的新式教育,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 ​ ​可就是这样一位才女却有着坎坷的感情经历。 ​ ​毛彦文,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江山县城一个乡绅之家,由于母亲接连生了五个女儿而不受婆家待见,因此毛彦文从小是在外婆家长大的。

在外婆家期间,她和表哥朱君毅的关系很好,他们经常一起读书玩耍,表哥是个抠门的人,有什么好吃的都是自己偷偷吃,可是他却对这个小四岁的表妹毫不吝啬。

毛彦文从小就被家人许配给了姓方的公子了,可是她和母亲都不同意,奈何拗不过父亲。

由于毛彦文读了书,方家人怕她以后远走高飞,就​要求尽快成婚,毛父也同意了。 ​ 可是​毛彦文坚决不从,闹得家里上下不安。

毛彦文所在学校的校长毛咸先生思想开明,鼓励毛彦文搞“家庭革命”,并要她的表哥朱君毅帮助她。 ​ ​朱君毅喜欢毛彦文,所以他非常乐意帮助表妹,他帮助的方式就是助毛彦文逃婚。 ​ ​有老师的撑腰、指点和策划,又有表哥的具体帮助和接应,毛彦文终于在临上花轿前从家里的后门偷偷逃走了。 ​ ​新娘逃婚的消息,在江山县立即成了大新闻。

方家人将毛家告到了官府。县衙姚知事对搜捕逃婚新娘并不积极,反而劝毛家为女儿前途着想。姚知事与毛咸校长从中调解,出面向方家提出解除婚约。

最后以毛家退还彩礼,赔礼道歉,外加一千大洋的损失费才算了结。

​毛彦文逃婚后,表哥朱君毅马上提出订婚。

可是毛彦文以两人是近亲为由拒绝了朱君毅,可是朱君毅却​信誓旦旦地说:“郎山须水,亘古不变!” ​ ​一句话把毛彦文说心动了,于是两人订婚。 ​ ​1916年夏,订婚后的朱君毅从清华学堂毕业,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毛彦文也选择​浙江吴兴的湖郡女校读书。 ​ ​虽然距离产生了美,但也因为距离隔断了两人的情义。 ​ ​五年过后,朱君毅学成回国,毛彦文到上海接船,还筹措300元替他还债。朱君毅回国后受聘于南京东南大学。

在北京女高师尚未毕业的毛彦文,为能和朱君毅在一起,转学到东南大学。

有一次,朱君毅发烧住院,毛彦文白天上课,晚上当“陪护”。

可是毛彦文发现朱君毅看不上自己了,而且没多久她就收到了朱君毅的退婚书。

据说原因是他这些年看惯了性感的欧美女人,回到家里再看毛彦文,觉得她不够丰满,身材没有“S”型的曲线,至少是“S”得不明显。

一个人失恋之后,走出阴影的最好办法有两个,一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地方,另一种就是再开展一段新恋情。

这是吴宓出现在了毛彦文的生活里,吴宓与朱君毅是好友。

现在的毛彦文处于单身状态,正好给了他可乘之机。

不过吴宓却是有夫之妇,当他乡毛彦文表露自己的心迹时,毛彦文大怒,意思是你都有妻子孩子了还好意思来招惹我?

吴宓也算是“痴情种”,他为了毛彦文竟和妻子离了婚。

吴宓离婚后,毛彦文又跟吴宓说,她只愿嫁给从未结过婚的男子。

为了躲吴宓,毛彦文去了国外留学。可是他怎么能放过毛彦文呢,他给毛彦文出学费,写信,总之就是“死缠烂打”。

最终,毛彦文“屈服”了。

可是此时的吴宓还同时在追求另外一个女子,但是拿女子喜欢的却是叶公超。

毛彦文已经33岁了,她年龄大了,她希望有个家庭,于是她请求和吴宓订婚。

吴宓答应她四个月后回青岛结婚。

然而,回到国内后吴宓又很快“爱”上了别的女人,1933年8月,他又在另一位江南女子吴葆华那儿“迎难而上”了,并且还在日记中泄露了他此时的天机:追不到吴葆华还有毛彦文。

毛彦文知道后,果断离开了吴宓。

1934年,时任复旦大学教授的毛彦文在同学朱曦家遇到了她的姑父熊希龄。

然而不久后,朱曦却代姑父向毛彦文求婚了。

毛彦文起初是拒绝的,因为两人年龄差距太大,不过耐不住熊希龄和朱曦的“苦苦哀求”,最终毛彦文同意和熊希龄结婚。

在她这个年龄,也需要求得一个归宿,她不想再在情感和生活中颠沛流离了。

1935年,37岁的毛彦文和65岁的熊希龄结婚了。

婚后两人相亲相爱。毛彦文且辞去大学教职,迁居北平,专心辅助熊氏创办的北京香山慈幼院。

然而,婚后还不到3年,1937年12月25日,熊希龄因脑溢血在香港逝世。

毛彦文此后未再嫁人,直到1999年去世。

毛彦文一生似乎都在寻觅一份平安的爱情,一生都在渴望一个平静的家,可是最终幸福却很快离她而去。

毛彦文曾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过这样一段话:“这颗无意中种下的苦果(指逃婚),令我一生尝尽苦汁,不光丧失了家庭幸福,且造就灰暗一生,壮志消沉,庸碌终身……”

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买单,人的一生,都是在取舍中得到成长。每一次错过与过错,都是我们选择的结果。

0 阅读:48
品古观今呀

品古观今呀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看历史与现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