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澳大利亚一个小年轻为了逞能,生吞了蛞蝓,然后他就昏迷了一年多了,醒过来后,他脖子以下都瘫痪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2010年的一个初秋午后,澳大利亚悉尼一所大学的学生派对正热闹进行,年轻人们在草地上欢笑、起哄、喝酒、拍照,气氛轻松又带着一丝放纵。 十九岁的萨姆·巴拉德站在人群中央,高大的身形在人群中格外显眼,他是橄榄球队的明星,脸上带着少年得意的神情,不管走到哪里,总是焦点,那天他穿着队服,围坐在朋友们之间,杯中啤酒刚刚续满,酒意也正浓。 不知谁从草丛中捡起几只湿漉漉的蛞蝓,在阳光下,它们的表皮泛着油亮的光泽,缓慢爬行时拖出细长的粘液痕,有人高声喊着提议挑战,有人起哄,嬉笑声里一只蛞蝓被摆上了纸盘。 鼓噪声像潮水一样包围着巴拉德,他脸上浮现出自信的笑,手起蛞蝓入喉,那是一场没有深思的冲动行为,仿佛是少年人意气之下的一个小插曲。 几天之后,他的身体开始出现异常,先是头痛、恶心,接着是四肢酸软,症状来得快,甚至没有让他有机会解释,被送进医院时,他已经昏迷,陷入长时间的沉睡。 医生一度以为是普通的病毒感染,直到实验室血液分析结果显示出一种叫“广东住血线虫”的寄生虫踪迹,它来自一种常见的软体动物,蛞蝓。 寄生虫已经入侵了他的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了严重的嗜酸细胞性脑膜脑炎,这是一种罕见但危险的病症,主要发生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人类通常通过生食或接触携带病原的软体动物而感染。 蛞蝓成为这场灾难的载体,在那场轻率的吞食之后,寄生虫随着其体液进入他的体内,在脑部扎下了根。 昏迷持续了整整420天,医院成了他第二个家,他的母亲几乎夜夜守在床前,记录下他的每一个微小变化,在那段时间里,无数次的检测、治疗、观察构成了日复一日的生活节奏。 巴拉德的生命体征时常不稳定,一度被下了病危通知,即使醒来,医生也早早断言,他可能永远无法恢复正常的身体功能。 当他终于睁开眼睛时,那些期待的欢喜很快被现实取代,他能动的,只有脖子以上,四肢瘫痪、无法自主进食,说话困难、排泄失控,生活完全依赖于旁人。 他从橄榄球场上奋力奔跑的阳光少年,变成只能靠轮椅代步、鼻饲维生的病人,那场吞蛞蝓的赌注,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 出院之后,他回到家中,却再也没有真正“回归生活”,家庭承担了巨大的照护压力,他的母亲24小时寸步不离地陪伴身侧,变成他的双手双脚,也变成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依靠。 朋友们陆续前来看望,有人流泪,有人愧疚,有人沉默无言,大家都知道那一夜的玩笑并非出于恶意,但结果却沉重到令人窒息。 他曾试图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一点希望,眼神里有过挣扎,也有过渴望,偶尔会看着窗外发呆良久,但一切都受限于无法移动的身体,无数次想过是否值得活下去,却连表达都变得艰难。 那种无助和绝望是外人难以想象的,他的身体一天天被病痛吞噬,器官功能逐渐衰退,最后几年几乎没有公开露面,只留下母亲独自与命运搏斗。 直到2022年,他的病情急转直下,陷入并发症引发的严重感染,在医院病房中,他留下最后一句话,是对母亲的一声“我爱你”。 这一句简单的告白,成了他生命终点的句号,他离开时年仅二十七岁,八年光阴都在轮椅和病榻中渡过。 这起事件在澳大利亚引发了社会广泛讨论,有关公共卫生与食物安全的意识提升,也推动了政府部门对于软体动物传播疾病的再度警觉。 媒体称之为“一个血的警示”,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反思,更是对整个社会科普教育缺失的注脚,蛞蝓,这种在人们眼中平凡无奇的生物,成为了吞噬一个青年人生的源头。 萨姆·巴拉德本该拥有不同的未来,他的青春本应在球场上挥洒汗水,在校园中书写梦想,他的人生不该以一只蛞蝓画上句号。 这个故事不只是关于意外,更是一场关于认知、选择与代价的深刻提醒,生活中每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决定,都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悄然掀起无法挽回的风暴。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封面新闻——少年吞活蛞蝓瘫痪8年后病逝 临终对母亲说“我爱你”
2010年,澳大利亚一个小年轻为了逞能,生吞了蛞蝓,然后他就昏迷了一年多了,醒过
如梦菲记
2025-05-09 10:46: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