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老实巴交一辈子的屠户王友良临终前叫来了儿孙,他颤抖的抬起手指向自家的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2025-05-09 21:51:17

1958年,老实巴交一辈子的屠户王友良临终前叫来了儿孙,他颤抖的抬起手指向自家的院子:“你们去把那儿挖开,里面埋着我曾经亲手杀过的一个鬼子……” 王友良,1900年出生在西荆村,一个山沟里的小地方。那年头,村里人靠种地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他是家里的老大,从小跟着爹学屠宰,杀猪宰羊的手艺一点点练了出来。后来爹走了,他接过这门生意,靠着杀牲畜养活一家老小。西荆村不大,泥巴房、茅草顶,村里人穷,但王友良的屠宰铺子还算过得去。他刀法利索,做事厚道,卖肉从不缺斤少两,村里人都喊他“实诚人”。 他娶了邻村的李梅,生了俩儿子一个闺女,日子苦是苦了点,但也算安稳。每天早上,他杀了猪,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傍晚回来跟李梅一起缝缝补补,逗逗孩子。他话不多,不爱跟人争啥,村里人眼里,他就是个踏实干活的汉子。那把杀猪刀,跟了他几十年,磨得锃亮,杀过的牲畜数都数不清。他家住村边,旁边搭了个小屠宰房,里面挂着肉钩子,放着木桌,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着。 事情得说到1944年夏天。那时候,日本鬼子还在咱们这儿横行,村里人没少听过他们的坏事儿。有一天傍晚,王友良刚干完活,家里来了个不速之客——一个日本兵。这家伙穿着脏兮兮的军服,手里攥着刺刀,闯进他家翻箱倒柜,抢吃的砸东西。王友良一家吓得不敢吱声,但他心里明白,这鬼子不是啥好鸟,村里早传过日本兵烧杀抢掠的事儿。 那会儿,他脑子一热,手就摸到了那把杀猪刀。几十年的屠户活儿,手艺没白练,他瞅准机会,上去就是几刀,把那日本兵收拾了。完事儿后,他跟李梅俩人手忙脚乱地把尸体拖到后院,挖了个坑埋了,连那把刺刀一块儿扔进去。埋完土,他踩实了,长出一口气。这事儿,他俩谁也没敢往外说,就这么藏在心里。 从1944年到1958年,这十四年,王友良跟没事儿人似的,继续干他的屠户活儿。日本投降了,仗打完了,日子慢慢平静下来。村里人偶尔聊起鬼子干的那些坏事儿,他低头不吭声,谁也不知道他心里藏着啥。他还是每天挑着担子卖肉,回家陪李梅唠嗑,日子过得平淡,可他心里那块石头一直没放下。 到了1958年,他六十来岁,病得下不了床,咳嗽得厉害,身子瘦得只剩骨头架子。他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才把儿孙叫到床边,喘着气说出了那句话:“你们去把院子挖开,里面埋着我杀的一个鬼子。”儿孙们愣住了,问他咋回事儿,他简单说了那晚的事儿,说怕自己走了以后,这地挖出来惹麻烦。说完,他闭上眼,嘴角还挂着一丝笑,像是终于卸下了啥包袱。 他走后没几天,儿孙们按他说的,跑到后院挖开了那块地。果然,土里翻出一堆白骨,旁边还有把生锈的刺刀。他们没声张,小心收拾好,又把土填回去。这事儿在村里传开了,大家伙儿一边惊讶,一边感慨:这老实巴交的王友良,关键时候还有这胆量啊。有人说他这是自卫,有人觉得他胆子真不小,反正这事儿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王友良这人,老实了一辈子,谁能想到他还有这么一出?他不是啥英雄,也没啥大本事,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屠户。那日本兵也不是啥好东西,闯进人家抢东西,谁碰上都得害怕。可王友良不一样,他没跑也没躲,抄起刀就上了。这事儿搁现在看,可能有人觉得他冲动,可那年头,鬼子横行,村里人被欺负惯了,他这算不算一种反抗? 再说,他杀了人,却十四年没吭声,连李梅都跟着他守着这秘密。这得有多大的心理负担啊。临死前才说出来,也许是怕儿孙以后摊上事儿,也许是想给自己这辈子画个句号。他这人,没啥文化,也不爱说话,可这一刀下去,倒是让人看到他骨子里的硬气。 1944年的西荆村,跟那时候好多农村一样,日子苦,鬼子闹。村里人靠天吃饭,地少人多,收成不好就得饿肚子。日本兵跑农村抢粮抢东西,不是啥稀罕事儿。资料里说,二战那会儿,日本侵华搞得民不聊生,农村尤其惨,村民要么忍,要么逃,能反抗的没几个。王友良这事儿,不算啥大事儿,可在村里人眼里,他干了件了不起的活儿。 他杀鬼子,不是啥深思熟虑的计划,就是一瞬间的火气。那时候的人,活得简单,心里憋着气,碰上不平事儿,爆发出来也不奇怪。可他爆发完,又老老实实把这事儿埋了十四年,这份隐忍,也挺让人琢磨的。

0 阅读:83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非正常历史研究室

深入浅出,从另一个角度看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