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叶志超,熟悉近代史的人肯定不陌生。甲午战争的平壤之战中,叶志超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丧失斗志,弃城而逃,率部狂奔五百里逃回国内,被人骂为“长腿将军”。不过说起来其实早在平壤之战前,叶志超就有跑路的想法了。 1894年9月2日,李鸿章得到情报,知道日军已经在元山登陆向西进军,意图和北上的日军一起攻打平壤,于是急电叶志超命他主动出击,迎击日军,以期各个击破。然而叶志超却在3日回电说日军可能“载兵登岸,袭我后路,断我转运”,而平壤各军不过万人,只有“筹调添募”,增兵到四万人以上,“厚集兵力分布前敌后路”,才可以保证没有隐患。 叶志超说前线清军兵力有限这个虽然是事实,不过日军大兵压境,不趁着日军还没有汇合的机会主动出击,指望“筹调添募”等兵力足够了再打,显然有些不合时宜。所以李鸿章当天再次致电叶志超,告诉他应当挑选精锐出其不意痛击日军,使得日军不敢深入。 而光绪也对叶志超的提议极为不悦,于是在4日电谕李鸿章,命他转告叶志超不得已“兵未全到”为借口,束手待毙,坐等日军来攻,“不思半济而击之术”。李鸿章接到上谕以后不敢怠慢,急电叶志超告诉他抽调援兵一时难以实现,要靠现有兵力同心奋勇,出奇制胜。 只是李鸿章没想到,其实叶志超的真实想法却是不战而退。他和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丰升阿会商时认为日军“乘胜大至,锋芒正锐,我军弹药不齐,地势不熟,不如各整队伍暂退瑷州,养精蓄锐,以图后举”,打算弃城而走。 只是左宝贵极力主战,反对撤军,叶志超才不得不改以兵力不足为由进行推诿。之后李鸿章的回电也表明朝廷不可能同意放弃平壤,叶志超只能打消念头,老老实实准备迎战日军。
日军投降之前,国军还在大规模丢失县城吗?某种意义上来说,确实是这样…从1945
【1评论】【3点赞】
一骑绝尘
这也是阴差阳错,本来陆军是刘锦棠挂帅出征的,奈何刘在病中。其实,清廷对淮军的堕落腐化也略有耳闻了。而且海军已经成了李合肥的私军,尾大不掉了,只能默认事实。陆军因为这个变故也只能将就着上叶了。感觉,就算刘锦棠带上他的新湘军,最终战局也难说。毕竟,只要有淮军参与,后果就不敢保证。没见平壤战役一开始左宝贵等吉林兵打的也不差吗?淮军一加入,双方战局僵持了几天就不行了。日军都快弹尽粮绝准备拼刺刀了,淮军的诡异撤军,被日军在城外像打猎一样打着玩,顺便还缴获了下一次战役的武器弹药装备。
宇化贤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由于满清持续篡改两百多年的历史,很多罪恶都被掩盖!这些还只是已确认过的真实事件,不信的请自己先查一下有没有这些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