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1岁的林肯霍尔成功登顶珠峰,却在下山途中突然停止了呼吸,众人不得已将他丢下,悲伤地离开了。谁料,神奇的一幕发生了。 (信息来源:2006年05月28日 南方新闻网——珠峰过夜 死去又活来) 1984年,29岁的他已颇有阅历,首次挑战珠峰,但极寒与烈风造成的严重冻伤,使他无奈中途折返,这一挫折,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一晃22年过去,当登山队的邀请再次出现时,林肯已是51岁的“高龄”登山者,工作体面,收入优渥,还有深爱他的妻子和两个十几岁的儿子,但灵魂深处的珠峰渴望再次觉醒,他决意参与俄罗斯人阿亚历克·阿布拉莫夫带领的登山队,再次征服地球之巅,这一回,他们挑选了难度更高、风险更甚的北坡路径。 2006年5月25日,林肯团队到达海拔8300米的三号营地,为凌晨冲顶做准备,经过9小时的激烈奋战,特别是在那令人屏息的第二台阶垂直峭壁上的艰辛攀登后,林肯·霍尔最终站上了地球之巅,俯视脚下,远方浩渺无垠,群峰尽收眼底,如此壮观景色,让他情绪激荡,无法抑制。 然而,喜悦短暂,灾难紧随而至,刚开始下撤,林肯突感天旋地转,随即瘫倒,虚弱无力,他患上了高原脑水肿,急性缺氧引发大脑肿胀,导致剧烈头痛、呕吐、嗜睡,甚至致命幻觉。 三名同伴竭力搀扶林肯,在没膝的雪地里艰难下撤,可三个小时,他们只下降了100米垂直距离,雪上加霜的是,无线电传来噩耗,同行队员托马斯·韦伯在第二台阶附近遇难,失去知觉前绝望地喊着“我要死了”。 这消息彻底压垮了林肯本已脆弱的神经,他状况急转直下,动弹不得,意识也开始模糊,尽管营地好友迈克通过无线电不停呼喊,试图唤醒他的求生意志,但林肯已深陷幻觉,感觉自己回到了温暖的澳洲家中,而非珠峰的冰冷绝境。 海拔8600米高度,林肯第三次倒在雪中,此时,队伍在8000米以上"致命地带"已连续奋战超过19小时,氧气罐空,众人疲惫不堪,夏尔巴向导检视林肯情况,发现其脉搏全无,呼吸已止,瞳孔对光完全没有反应。 下午5时20分,令人绝望的消息传回基地:林肯·霍尔已无生命迹象,两名同伴在原地陪伴了他两小时,多次确认无复苏希望后,才依照队长阿布拉莫夫的命令,取走他的随身物件,仓促下山自救,林肯的生命火花,似乎确实要彻底消逝了。 然而,命运似乎不愿就此收走这个坚韧的灵魂,次日清晨,奇迹降临,林肯·霍尔,这个被正式宣布死亡的人,竟然悠悠转醒,他睁开眼,发现自己孤身躺在冰冷的雪地上,登山装备——氧气瓶、食物、睡袋——全都不见了,刺骨的寒风和无边的孤寂让他瞬间绝望,但一个念头迅速占据脑海,不能死在这儿,妻子和孩子们还在澳洲等他回家! 强烈的求生意志才刚萌生,林肯的身体却有了诡异反应,他异常燥热,下意识想脱衣服,这是低温症患者垂危前的典型症状,核心体温过低,末梢血管反常扩张,血液突然涌回四肢,产生虚假灼热感,约一半患者因此会在临终前脱衣。 26日上午约9点,一队美国登山者正准备冲向顶峰,攀登至海拔8600米处,队长丹·马祖尔无意间抬眼,发现山脊处有一处异常的黄色物体,最初误认为是遗弃的帐篷,但很快推翻了这一想法。 马祖尔几乎不信自己所见,一名男子盘膝而坐在峭壁边缘,厚重的外衣滑至腰部,正吃力地试图脱去衬衣,更令人震惊的是,他未戴帽子、手套与防晒眼镜,周围也找不到任何睡袋、口粮或氧气装备,然而毫无疑问,这人仍有生命迹象! 马祖尔团队当即放弃登顶,他们明白,峰顶永远在那,以后还有机会,但林肯的生命只有一次,他们迅速将林肯从悬崖边拉回安全地带,帮他穿好衣物,用绳索固定,戴上氧气面罩,喂他喝水、吃巧克力补充能量。 初步评估,林肯可能处于低温症晚期,双手二至三级冻伤呈蜡黄色,伴有急性脑水肿和缺氧,万分危急,必须尽快下山,然而,救援队最快也要4小时后才能到,他们自身氧气也所剩无几。 在等候过程中,马祖尔一行曾向经过的两名意大利登山者寻求帮助,但对方只是冷漠地丢下一句"不懂英语",便直奔顶峰而去,然而马祖尔清晰记得,这两人此前分明说着一口纯熟的英语。 中午,12名夏尔巴人组成的救援队终于赶到,给林肯服用了抗高山病药物和营养液后,轮流搀扶或抬着他艰难下撤,11小时后,才将他送抵海拔7000米的第一营地,从24日冲顶算起,林肯在珠峰“死亡地带”待了近三天,其中至少12小时未吸氧。 林肯·霍尔奇迹生还,固然鼓舞人心,但他险些“被弃”丧命的经历,再次将登山界的伦理困境推上风口浪尖。 而发现并救助了林肯的丹·马祖尔,也遭到一些登山者非议,认为他不该放弃登顶去救一个“快死的人”,“因为山在那里”,这句登山格言激励着无数人,可当个人登顶梦与他人生命冲突时,又该如何取舍? 林肯·霍尔的生还,不只是登山史上的奇迹,更是对人类意志与生命价值的赞歌,它也迫使我们思考,世界之巅的荣耀与一个鲜活的生命,哪个更重?
2006年,51岁的林肯霍尔成功登顶珠峰,却在下山途中突然停止了呼吸,众人不得已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5-11 23:36:1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