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0岁讨饭,弟弟饿死在怀里,13岁打铁谋生,23岁闯关东,尝尽人间疾苦,这个“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5-12 22:36:14

他10岁讨饭,弟弟饿死在怀里,13岁打铁谋生,23岁闯关东,尝尽人间疾苦,这个“文盲”农民竟用一生写下传奇,从赤贫到身家20亿,还让中国土豆“翻身”打了一场漂亮仗!   (信息来源:2004年09月16日 南方周末——一个农民富豪的“乌托邦”)   小学一年级学历,识字不足两百,连报纸都看不太明白,他却从一个负债累累的建筑商,一跃成为胡润富豪榜上的亿万富翁,他叫梁希森,他的出身,跟“富豪”俩字差了十万八千里,他生在山东乐陵一个穷家,童年全是饿肚子的记忆,尤其是1960年灾害最凶那年,十岁的梁希森眼睁睁看着三岁的弟弟没吃的,靠地瓜面和树皮面做的干粮硬撑,最后还是饿死了。 这事儿狠狠刺痛了他,让他明白,没饭吃,不出去要饭,自己也活不成,于是,他下狠心跑到乐陵旁边的河北要饭,一要就是三年,这段苦日子,让他刻骨铭心地懂了:“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只有有钱,才能改变自己和家乡的面貌。” 上世纪80年代起,梁希森在家乡先后开了面粉厂、毛巾厂、钢构公司,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攒下了第一桶金,到了1995年,他用自己的名字注册了乐陵市希森集团公司,注册资本就有2.7亿元,为他后来的事业版图打下了底。   然而,商场风云变幻,怎会事事如意,1996年,梁希森的建筑团队承接了北京著名的“玫瑰园”豪宅工程,为此他垫付了高达7000万的资金,谁曾想,开发商中途撂挑子跑了,这笔巨款眼看就要打水漂,换了别人,这基本就是灭顶之灾,躲都来不及。   可梁希森却不愿放弃,他作出了个令人咋舌的选择,"孤注一掷",持续注资,提出破产拍卖申请,最后以3.98亿的天价将这座烂尾项目买下,幸运之神似乎特别垂青这位胆大心细的"铤而走险者",巧合的是,北京此刻正好实施政策叫停别墅审批,这个昔日无人理睬的烂尾楼盘立即成了香饽饽。   “玫瑰园”项目最终给梁希森带来了近37亿元的总销售额,他个人净赚20亿,一下子就上了胡润富豪榜,这回“摔一跤捡了个聚宝盆”,让梁希森的财富翻着跟头往上涨,也让他有了更大的底气去做他一直想做的事。   他的法子简单粗暴,却深得民心,给全村盖起崭新的二层或四层小楼,让村民用“旧房换新房”,村民们几乎是白白住进了别墅,比如,新村的二层小楼有280平米,村民只需要按自家老房和新房的面积差,每平米补100块给希森集团,要是老房面积大,希森集团还倒找钱,据说连偏房甚至鸡窝都能折算面积。   这么一来,希森集团在粱锥村只收回不到30万,连总投资的1%都不到,而腾出来的老宅基地呢,被他建成了现代化的养牛场,鲁西牛业公司,乡亲们从农民变成了养牛场的工人,每月能拿700块左右的工资,还有过节福利和养老保险,年底还能根据牛场盈利分红。   梁希森这套“企业+村庄+农户”的模式,让粱锥村变了个样,当然,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比如新村刚建好,村民还不习惯在家里卫生间上厕所,每天早上照旧跑到村西头的公厕扎堆聊天,房产证的办理也费了不少周折。 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梁希森的“傻劲儿”好像使不完,一次带女儿吃洋快餐,他偶然发现做薯条的土豆竟然是进口的,这事儿触动了他,他想不通,中国这么大国家,怎么连土豆都得靠进口?   于是,他又做了一个更“傻”的决定——押上全部身家,投身马铃薯育种,这对一个小学一年级学历、自称“高科技我做不了”的人来说,简直是天方夜谭,最初,他雇了8个大学生瞎捣鼓,结果3年赔了600万,他不甘心,咬牙请来专家,建起专业实验室。   可育种这路,漫长又艰难,他又连续亏了17年,期间甚至不得不卖房子来填这个无底洞,前前后后砸进去了近40个亿,这期间,嘲笑和质疑声就没断过,但他硬是扛了下来。   终于,奇迹发生了——“希森6号”马铃薯横空出世,亩产突破9吨,创了世界纪录,国产土豆总算扬眉吐气,不仅在国内推广种植到1500万亩,还成功出口到了6个国家,更让人服气的是,梁希森把这个花了血本研发出来的种薯专利,免费给农民用。 梁希森的一生,争议不少,有人说他给村里盖别墅、搞养牛场,是“图地圈钱”,他却用行动说话,无论是免费的种薯专利,还是从1992年起就义务为粱锥村所有村民交了20年的村提留,都证明他不是只图私利。   他大字不识几个,却凭着那股执着和对家乡的深情,硬是建成了国家马铃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他曾自嘲:“高科技我做不了,但带老乡致富,我能行!”   2025年4月,71岁的梁希森因病去世,他用一辈子,实践着“凭自己的能力,能改变一个村就改变一个村,能改变一个乡就改变一个乡,能改变一个县就改变一个县”的诺言,这个被许多人叫做“傻子”的富豪,用最土的产业,写出了最燃的逆袭故事,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0 阅读:0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