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知青戴建国不顾家人反对,迎娶一个傻姑娘为妻。新婚夜,戴建国哭着解开她的衣扣。谁料,妻子却抬手给了他一拳! 戴建国生在上海,家里不算富裕,父母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1968年,他20岁,赶上知青下乡的浪潮,被送到安徽一个偏僻小村。刚到时,他扛不动锄头,田里干活老出错,城里来的细皮嫩肉哪受得了这苦。几年下来,他硬是磨出了韧劲,学会了种地、修工具,村民也慢慢把他当自己人。他话不多,但干活扎实,闲下来就爱琢磨点啥,没啥城里人的架子。 陈燕是村里土生土长的,1955年生的,比戴建国小几岁。她小时候父母没了,跟着奶奶长大,后来奶奶也走了,就剩她一个人。村里人说她小时候生过病,脑子不太灵光,走路慢吞吞,说话也含糊,常被人叫“傻姑娘”。她靠乡亲们接济过日子,自己也干点喂鸡挑水的活。她不爱说话,但心眼不坏,谁家缺水她就送过去,手抖得厉害也坚持干完。 戴建国第一次注意到陈燕,是在田边干活的时候。她拎着半桶水过来,递给他一碗,笑得有点憨。他后来常看见她帮村里人干这干那,虽笨拙却认真。他觉得她身上有种单纯的东西,跟城里那些算计来算计去的人不一样。时间长了,他心里有了想法,想给她一个家。 1979年春天,戴建国跟村里人说了想娶陈燕的事,村里炸了锅。有人说他脑子进水,有人说他图啥呢。他家里更不干了,父母写信骂他丢人,说好好的知青不回城,偏要留在乡下跟个“傻子”过日子。姐姐还特意跑来劝,说他这辈子就毁了。他没动摇,说陈燕人好,心干净,比那些花言巧语的强。他认定了,就得走下去。 婚礼那天挺简单,村里人凑了点粮食,弄了几桌菜。戴建国穿着干净的白衬衫,陈燕披了块红布,俩人站一块儿,村长念了结婚证就算成了。有人祝福,也有人在背后嘀咕,说这日子肯定过不长。他没理会那些话,只想着往后的路怎么走。 新婚夜成了个转折点。戴建国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陈燕跟别人不一样,也知道自己选了这条路就得担着。他想好好待她,可当他流着泪解开她衣扣时,陈燕突然给了他一拳。这拳不重,却让他愣住了。她不是故意的,可能是不明白发生了啥,也可能是害怕。她眼神里透着慌,缩成一团。他没生气,也没怪她,只是觉得心里更沉了。他明白,这段婚姻不光是两个人的事,还得面对她的过去和自己的选择。 结婚后,日子没那么容易过。陈燕干活老出错,饭煮焦了,水桶打翻了,衣服洗着洗着就不见了。戴建国从没发过火,总是耐着性子教她,手把手带她做。他累了一天回来,还得收拾她弄乱的家,有人笑他傻,他不吭声。村里人开始也看热闹,说这俩人凑一块儿能成啥样,可时间久了,见他真心实意,也就没话说了。 陈燕慢慢有了变化。她开始记得给他带水,动作虽慢但用心。后来,戴建国攒了点钱,开了个小杂货铺,她就坐在那儿招呼人,笑得让人觉得暖。生意不算红火,但够他们过活。村里人看他们的眼神也变了,从嘲笑变成默认,甚至有人夸他有良心。他们没孩子,但常帮村里的小孩,日子过得平淡却踏实。 到了晚年,戴建国头发白了,陈燕也老了。俩人还是那样,不吵不闹。他看报纸,她在一边听,偶尔点个头。他们的感情没啥大起大落,可就是这份平平淡淡,让人觉得真。 这段婚姻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还映出了那时候农村的现实。陈燕这样的弱势群体,日子不好过,别人看她要么可怜要么瞧不起。戴建国选她,不是一时冲动,而是看透了她的本质。他用行动告诉大家,人不是光看聪明不聪明,善良和真心也值钱。他的坚持不光给了陈燕一个家,也让村里人重新想想,对待那些“不一样”的人,是不是该多点耐心。
1979年,知青戴建国不顾家人反对,迎娶一个傻姑娘为妻。新婚夜,戴建国哭着解开她
文山聊武器
2025-05-12 19:21:16
0
阅读: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