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刘若英借口到北京工作,其实就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老师陈升。 那是1991年秋天的北京,陈升工作室正需要派人将黄莺莺专辑的母带送往北京录制。22岁的刘若英眼前一亮,立刻自荐前往。表面上看,这是一次普通的工作任务,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心里的小算盘。 完成任务的最后一个夜晚,北京的夜色笼罩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刘若英独自一人,走进了一家小酒馆。她平时并不常喝酒,但这一晚却点了几杯二锅头,让酒精慢慢麻痹自己的神经。酒过三巡,她鼓起勇气拿起电话,拨通了远在台北的陈升。那通电话里说了什么,多年后她从未对外提及,但这成了她心中永远的秘密。 不止于此,她还给陈升写了一封长信,从北京亲手寄出。当陈升在台北收到这封信时,十分意外。那封信中写着什么?或许只有当事人才知晓。 一年前的1990年夏天,刘若英刚从美国加州州立大学音乐系毕业回到台北,对未来充满迷茫。那时的她21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在游泳馆邂逅了32岁的陈升。有趣的是,陈升当时并不知道她出身显赫的家世背景,还冲她吹了个口哨。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女孩竟是前"国防部副部长"刘咏尧的孙女? 这次邂逅后,在陈升的引荐下,刘若英加入了滚石唱片公司,成为他的助理。那时的工作十分琐碎——端茶倒水、买槟榔、订盒饭,但她甘之如饴,因为能跟随陈升学习音乐创作。在朝夕相处中,她慢慢爱上了这位才华横溢的师父。 每次约陈升出来吃饭谈心,刘若英总会给他点一杯奶茶。久而久之,向来喜欢喝酒的陈升也爱上了奶茶的味道。他曾说:"刘若英就像是一杯奶茶,虽然不算标准美女,没有红酒典雅,没有咖啡摩登,却有一种温润香浓的芬芳。"从此,"奶茶"成了她的外号。 当她得知师父已有家室后,这份情感只能深深藏在心底。而1991年陈升的《私奔》专辑中那首《把悲伤留给自己》,深深打动了她多愁善感的心。情感无处宣泄的她,才会主动请缨前往北京,借着工作之名,实则是为了逃避自己对陈升日益加深的感情。 从北京回到台北后,刘若英发现心中的秘密已无法藏匿。陈升知晓了她的心意,约她出来长谈一次。那天,两人走在台北市新世界广场上,看到有人在放风筝。陈升沉默良久,轻轻拍了拍刘若英的头,说出了那句让她终生难忘的话:"你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孩,就像风筝一样,属于你的天空很高很高,你应该去自由飞翔!" 这话意味深长,刘若英听懂了。她流着泪回答:"可风筝的线在你手里,只要你拉一拉风筝的线,我无论飞到哪里,都会回来的!"这场对话成了他们情感关系的隐喻——即使陈升在情感上无法回应,也成为了刘若英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陈升被她的真情打动,却无法越过已婚的界限。他选择在事业上全力支持这位才华横溢的女孩。1992年,陈升为刘若英创作了《在这恬静的暗埔头》《游子》《思乡》等歌曲,但都未能引起太大反响。 转机出现在1994年,25岁的刘若英陪36岁的陈升赴新加坡参加滚石群星演唱会,认识了已是"双料影后"的张艾嘉。张艾嘉对这位和自己背景相似的女孩另眼相看,推荐她主演陈国富导演的电影《我的美丽与哀愁》。虽然该片上映受阻,但1995年,由张艾嘉亲自担任编剧和导演的《少女小渔》,为刘若英摘得了第40届亚太电影节"影后"桂冠。 同年,《我的美丽与哀愁》终于上映。陈升为刘若英量身打造的主题曲《为爱痴狂》获得了第32届金马奖最佳原创歌曲奖。这首歌让刘若英在乐坛站稳了脚跟,也成了她与陈升情感的另一种表达。 1996年,为了让刘若英在演艺圈发展得更好,陈升主动中止了与她的合约,她转而成为张艾嘉公司"REDONRED"的签约艺人。这一举动看似放手,实则是陈升对她最深的关爱。 此后,刘若英的事业一路高歌猛进。1999年,她发行专辑《我等你》,其中的《后来》风靡两岸三地。同年,她还主演了《人间四月天》,饰演徐志摩的原配张幼仪,而黄磊饰演徐志摩。在长时间的拍摄过程中,她与黄磊发现彼此兴趣相似,产生了特殊情谊。黄磊后来称之为"第四种感情"——既非友情,亦非亲情,更非爱情。然而,黄磊当时已与学生孙莉交往,这段"第四种情感"注定无法深入。 2005年,在一档名为《桃色蛋白质》的节目中,刘若英与陈升久别重逢。当陈升唱起《风筝》时,刘若英情不自禁泪流满面:"可是那根线并没有断啊,它还在你的手上啊,就算我掉下来了,你可以拉着那个线,一直找,一直找,就会找到我在哪里啊......"陈升只是笑笑回应:"你白痴啊,怎么可能呢?" 2011年,经历了多次情感起伏后,42岁的刘若英与北京富商钟小江结婚。婚前她提出三个条件:不做家务、不放弃事业、分房而睡。这种独特的婚姻模式反映了她对独立与亲密的独特平衡。2015年,她在台北产下一子,同年出版《我敢在你怀里孤独》一书,分享了她与丈夫的相处之道。
当年,刘若英借口到北京工作,其实就是为了逃避自己的老师陈升。 那是1991年秋天
糖果乐园魔导
2025-05-14 23:50: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