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

混沌于浮云 2025-05-15 19:23:50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一丝不挂地躺在床上,房间里充满了用过的卫生纸,她在遗嘱中却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 作为一名中国国籍的公民,我对张爱玲的故事感触特别深。她1920年出生在上海,家世显赫,祖父是清末名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可谓出身名门。但这光鲜的背景没给她带来幸福,反而成了她命运的起点。家里早就没了往日的荣光,父亲张志沂是个典型的纨绔子弟,抽鸦片、赌钱,经常夜不归宿。母亲黄素琼受过西方教育,性格独立,和父亲完全不对付,家里天天吵得鸡飞狗跳。张爱玲小时候就夹在这对父母中间,日子过得压抑得不行。 两岁那年,她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天津,住在一栋普通的宅子里。母亲后来跑去欧洲游学,把她扔给姨奶奶照顾。码头送别那天,小小的她眼睁睁看着母亲的船走远,心里估计早就空落落的。四岁开始读私塾,背《诗经》,七岁写下第一部小说,讲的就是家庭的破事,字里行间全是她对亲情的那点渴望。可惜,家里没人给她温暖。1928年回到上海,父母离婚,她跟弟弟跟着父亲过。父亲不管他们,成天醉在书房里,烟雾弥漫。后来继母孙用蕃来了,这人脾气火爆,还吸鸦片,对张爱玲姐弟动不动就打骂。有一次,张爱玲躲出去几天,回来就被继母扇了一巴掌,父亲就在旁边冷眼看着,啥也没说。 这日子没法过了,她一心想逃。1938年,她提出要去英国留学,父亲死活不同意,还把她锁在小屋子里,窗户都钉死了。幸好有佣人偷偷帮忙,她连夜跑出去,坐船去了香港,从此跟父亲彻底断了联系。投奔母亲也没好到哪去,母亲靠卖古董过日子,嫌她花钱多,还觉得她写东西是为了出名。有次张爱玲把稿费交给母亲,换来的却是一句冷嘲热讽,母女关系冷得像冰。 1939年,她考进香港大学学英国文学,可没多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她只能回上海。1943年,她在《紫罗兰》杂志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下就火了。后来《金锁记》《倾城之恋》接连出炉,她的文字犀利又细腻,专写女人的心事,读者特别买账。可成名没让她日子好过,母亲还是那副冷脸,父亲更是连个音讯都没有。 感情上,她也挺坎坷。1944年认识胡兰成,这家伙是汪精卫手下的文化官,身份敏感。张爱玲不管不顾跟他住一块儿,后来胡兰成因为汉奸罪跑去日本,她写信过去也没回音。1948年,她一个人去了美国,定居洛杉矶,开始了漂泊日子。在美国,她英文写的东西没人看,稿子老被退。1952年,她嫁给比她大30岁的赖雅,婚后没多久赖雅就中风瘫了,她得一边照顾他一边写东西。1967年赖雅去世,她彻底孤身一人。 晚年的张爱玲过得更封闭。1973年《张爱玲文集》出版,总算有点名气,80年代作品在香港台湾卖得也不错,版税够她生活。可她精神状态越来越差,1984年开始觉得自己身上有跳蚤,老是搬家,四年搬了上百次,手稿都丢了不少。1995年9月8日,她一个人死在出租屋里,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身边没人,连个送终的都没有。 说实话,看她这一生,真是五味杂陈。她小时候家里乱糟糟,长大了感情不顺,晚年还这么孤单。作品里那些冷眼看人世的态度,估计就是这些经历磨出来的。她写人性写得那么透,可能因为自己吃够了苦。她在美国去世时,房间里那些用过的卫生纸,可能是她最后的倔强——连死都不想让人多看一眼。遗嘱里那句“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听着刺耳,但细想想,又挺像她的性格,孤傲到底。 张爱玲的故事接地气又扎心。她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文学家,她的作品里满是普通人的挣扎和无奈。她写女人写得那么好,可能因为她自己就是个被生活磨得没脾气的人。从上海的贵族小姐到美国的孤独老太太,她这一路走得太苦了。她死得那么惨,大家都在猜她晚年到底咋回事,可谁又能真懂她心里的苦呢? 她留下的不只是书,还有对人性、家庭、社会的冷眼反思。她家里的破事,感情上的坑,晚年的惨状,都不是她一个人的问题,多少家庭、多少人身上都有类似的影子。她的作品能火那么多年,不是没道理的。她写的东西离我们不远,读着读着就觉得,哎,这不就是生活吗?

0 阅读:9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