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上记载,有一个小孩,忽然无故呕吐,吐出几升绿色的水,水中还有一股铜青气。 明朝万历年间,江南水乡的一个小村子里,村子不大,只有二三十户人家,村民靠种水稻过活。那时候,村里住着一户姓张的农家,家里有三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张氏夫妇年近四十,结婚多年没孩子,直到晚年才生了个儿子,取名阿宝,宝贝得不得了。 阿宝小时候长得眉清目秀,性格也好,村里人都喜欢他。村里的老人们常聚在树下聊天,说起阿宝,都觉得这孩子聪明,将来没准能考个功名,光宗耀祖。张氏夫妇虽然穷,但对阿宝期望很高,咬牙供他去村塾读书。每天早上,阿宝跟着父亲下田干活,下午就背着书袋去学《三字经》和《论语》。 村塾的老师是个退休的秀才,叫李文昌,教得特别严。阿宝在塾里很用功,字写得工整,经常被老师夸。李文昌还跟张氏夫妇说过,阿宝要是能接着念书,肯定有出息。夫妇俩听了挺高兴,可家里实在没钱,只能让阿宝在村塾多学点基础。 为了供阿宝读书,张氏夫妇可没少吃苦。母亲天天纺纱织布,手上全是茧子;父亲除了种自家田,还给别人打短工,赚点小钱。阿宝知道爹娘不容易,晚上经常点着油灯抄书到半夜。村里的小孩都爱跟他玩,农闲时,他们常一块儿在河边闹腾,日子简单却开心。 有一天中午,阿宝跟村里的孩子在田里玩完回家,突然肚子疼得厉害,脸色发白。他还没走到家门口,就弯下腰吐了起来。张氏夫妇赶紧跑出来一看,地上淌着几升绿水,跟碧玉似的,散发着一股铜腥味,像生了锈的铁。绿水在太阳底下泛着怪光,慢慢渗进泥里,留下一片湿乎乎的痕迹。母亲吓了一跳,赶紧捂住鼻子,父亲蹲下瞅了半天,怀疑阿宝得了什么大病。 可奇怪的是,阿宝吐完擦擦嘴,居然笑了,精神头跟没事人似的。父母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拿不准主意,暂时没请大夫,用清水给他漱了口,扶他回屋歇着。邻居们听说了,跑来院子外头张望,七嘴八舌地说这是怪事。第二天早上,阿宝又吐了,这次不是水,而是一堆黑乎乎的东西,掉在地上叮叮响。父亲捡起一块,用井水冲干净一看,竟然是铜钱,上面刻着“万历通宝”,锈得斑斑驳驳。 接下来的五六天,阿宝每天都吐铜钱,少则几十个,多则上百个,加起来有五六升。他吐的时候先捂着肚子皱眉,然后一张嘴,铜钱就从喉咙里滚出来,落在地上跟珠子似的。吐完他还拍手笑,像是觉得挺好玩。村里人听说后都跑来看热闹,小院子挤满了人,有的老头拄着拐杖感叹,有的妇人小声念叨祈福,连外乡的商人也带着伙计来看稀奇。铜钱堆在竹筐里,散发出呛鼻的气味,没人敢碰。 县衙得了消息,派了几个差役过来,带着刀把张氏的草屋围住,翻看了铜钱,怀疑是私铸钱币。可查来查去没证据,最后不了了之。那些铜钱看着旧,像是埋在地下好多年,可怎么会从小孩肚子里出来?村里人议论了好一阵,有的说阿宝是神童,有的猜是鬼怪捣乱,可谁也说不出个准。 过了七八天,阿宝不吐了,铜钱也没再出现。他又能正常吃饭,跟村里的孩子玩耍,身体一点毛病都没有。张氏夫妇提着的心总算放下,村里的议论却没停。有人觉得是神灵保佑,有人怀疑有妖气,但都没证据。差役回了县衙,官府没查出啥,案子就这么搁下了,村子又安静下来。偶尔有人提起这事,都觉得挺玄乎。 阿宝长大后接了父亲的农活,守着那三亩田。他老实本分,后来娶了媳妇,生了几个孩子,日子过得清贫但踏实。到了晚年,阿宝头发白了,脸上全是皱纹。有一天,他坐在院子里的槐树下,给孙子们讲小时候吐铜钱的事。孩子们瞪着大眼睛听,觉得跟听故事似的。阿宝摇摇头,说这辈子也没弄明白咋回事。 这事在村里传开了,后来越传越神,变成了一个传说。每到赶集或过节,村民们聚一块儿,总会聊起阿宝,管他叫“铜钱童子”。故事越讲越玄乎,可真相到底是啥,没人说得清。
古书上记载,有一个小孩,忽然无故呕吐,吐出几升绿色的水,水中还有一股铜青气。 明
小史论过去
2025-05-15 19:47:49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