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怎么可以那么聪明”!男子将批发来的鸡蛋,故意抹上鸡粪,抹上鸡粪后的鸡蛋,摇身一变成了土鸡蛋,然后拿到集市高价售卖!“这可是正宗土鸡蛋,别的地方你买不来!”集市上,一位大爷的话,瞬间吸引了不少顾客,没一会儿,整整一筐鸡蛋便一售而空,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大爷提前设计好的“土味陷阱”! 2025年4月的某个清晨,58岁的张福顺蹲在养鸡场的铁丝网前,用竹筷将鸡粪均匀涂抹在蛋壳上。 晨雾中,他身后的白色塑料筐里,300枚"加工"后的鸡蛋泛着不均匀的灰黄色,散发出混合着氨气的腥味。 这位河南商丘的老农不会想到,自己精心设计的"土味陷阱",会成为观察中国消费市场认知偏差的绝佳切片。 故事始于2024年冬至的农贸市场。张福顺看着隔壁摊位的李大姐,她的鸡蛋因沾有草屑和粪便,售价高出普通鸡蛋50%,却供不应求。 "城里人就认这个。"李大姐一边用草纸擦拭蛋壳边缘的粪便,一边传授经验:"越脏越像散养的,洗干净反而卖不动。" 这位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决定效仿,他从县城蛋品批发部以3.8元/斤的价格购进笼养鸡蛋,又从自家鸡圈收集新鲜鸡粪,调制出粘稠度适中的"伪装剂"。 每个凌晨三点,他戴着橡胶手套,在车库里进行"深加工"——先将鸡蛋在粪浆里滚一圈,再用松针轻轻拍打,制造出"自然沾染"的痕迹。 这套流程下来,每斤鸡蛋的成本增加不到0.2元,售价却可达8.8元。 2025年3月12日,张福顺的"土鸡蛋"在虞城县中心市场首战告捷。 "这蛋壳上的屎都是热乎的,绝对刚下的!"他操着浓重的商丘口音吆喝,摊位前很快排起长队。 一位穿貂皮大衣的老太太捏着鸡蛋仔细端详:"我在老家见过,土鸡下蛋就这样。" 当天上午,200斤鸡蛋被抢购一空,利润超过千元。 3月15日消费者权益日。虞城县市场监管局接到群众举报,在张福顺的车库里查获未售出的鸡蛋1200枚、鸡粪20公斤,以及用于涂抹的竹筷和塑料盆。 现场快检显示,60%的鸡蛋表面沙门氏菌超标,其中一枚鸡蛋的大肠杆菌数值达到国家标准的12倍。 "我就是想多卖点钱,没想害人。"张福顺在询问室里反复搓着布满老茧的手。 据他交代,自2024年12月以来,他已售出"加工"鸡蛋3000余斤,利润近2万元。 这些鸡蛋主要流向早餐店、幼儿园食堂和老年消费群体,最远的一单卖到了200公里外的周口市。 4月2日,虞城县市场监管局作出行政处罚:没收违法所得2.1万元,罚款10万元,并责令其三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经营活动。 在处罚决定书里,有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表述:"当事人利用消费者对'土鸡蛋'的认知误区,实施商业欺诈,其行为不仅危害公众健康,更破坏了农产品市场的诚信基础。" 张福顺的行为触及三重法律红线: (一)食品安全法的底线突破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34条第6款,"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禁止生产经营。 这种人为添加粪便的行为,已构成"掺假掺杂"的加重情节。 (二)消费欺诈的典型样本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5条规定,经营者提供虚假商品信息的,需承担"退一赔三"责任。 本案中,张福顺通过虚构"散养土鸡"事实,将普通鸡蛋以土鸡蛋名义销售,构成典型欺诈。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盲区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35条要求,农产品生产企业需建立生产记录,载明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 张福顺的"加工"行为既无生产记录,也未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违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过程管控要求。 2011年震惊全国的"血燕造假案",与本案有着惊人的相似逻辑,两者均利用消费者"天然即安全"的认知偏差,将物理特征等同于品质差异。 血燕案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推出燕窝溯源码制度,使正规燕窝的亚硝酸盐检出率从47%降至0.3%。 这种治理经验正在复制到鸡蛋市场——农业农村部2025年试点的"土鸡蛋身份证"制度,通过区块链技术记录鸡种、饲养方式、消毒记录等信息,消费者扫码即可辨别真伪。 张福顺案暴露的深层问题,是工业化时代的消费认知滞后。 根据《中国消费者报》2024年调查,68%的城市消费者认为"带粪便的鸡蛋更有营养",这一比例在50岁以上人群中高达82%。 这种认知误区的形成,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愁经济"密切相关——当年轻人在超市选购保洁鸡蛋时,中老年群体却在农贸市场追逐"带土带粪"的"原生态"。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的对比实验显示,清洗后的鸡蛋与未清洗的鸡蛋相比,蛋白质、卵磷脂等主要营养成分差异小于1%,而菌落总数下降92%。 所谓"土鸡蛋更有营养"的说法,不过是商家编织的营销神话。 (文中均使用化名) 创作来源: 中国质量新闻网,《真相了!超市卖的鸡蛋上为啥没有屎?》
“人怎么可以那么聪明”!男子将批发来的鸡蛋,故意抹上鸡粪,抹上鸡粪后的鸡蛋,摇身
子焓
2025-05-16 07:58: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