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不久后改嫁,12年后,人们看到周如枚的下场,纷纷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1969年深秋的北京城刮着刺骨寒风,37岁的梁从诫攥着下放通知书站在胡同口。
妻子周如枚抱着三岁的儿子站在门槛里,院墙外头的大字报被风吹得哗啦作响。
这对曾经人人称羡的夫妻,终究没能熬过时代的风浪。
说起这两口子的姻缘,得从两家人上辈子的交情开始讲。
梁从诫的父亲梁思成是建筑大师,母亲林徽因是出了名的才女。
周如枚的父亲周培源在清华园里教物理,两家宅子就隔着两条胡同。
打从穿开裆裤起,梁从诫和周如枚就在四合院里追着蛐蛐跑。大人们常说这是天定的姻缘,后来果不其然成了真。
1955年国庆节,梁周两家在政协礼堂办了场体面婚礼。
新郎穿着笔挺中山装,新娘披着红头纱,来道喜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那年月能读书的姑娘不多,周如枚偏是个要强的,北大西语系毕业后当上了外文局翻译。
梁从诫本想子承父业学建筑,结果考清华差了2分,转头进了北大历史系。
虽说没走成父母的老路,小两口的日子照样过得风生水起。
转过年头儿子出生,取名梁鉴,周如枚把工作辞了在家带孩子,梁从诫在云南大学当历史老师,每个月往家寄钱。
要是日子就这么过下去,说不定能成个模范家庭。
可谁也没想到,1966年那场大风浪说来就来。
先是梁思成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接着林徽因留下的手稿被红卫兵翻出来当罪证。
梁从诫在云南也遭了殃,大字报贴到教室门口,说他家三代都是"封建余孽"。
到了1969年开春,一纸调令把他打发到江西鲤鱼洲农场改造。
临走前那个晚上,周如枚在煤油灯底下缝补衣裳。
三岁的梁鉴睡得正香,小脸压着绣花枕头。
梁从诫蹲在门槛上抽烟,烟头在黑暗里一明一灭。
周如枚突然说了句:"咱们离了吧。"这话像块冰疙瘩砸在地上,梁从诫的烟灰抖了一裤腿。
要说周如枚心狠,可当娘的谁不疼孩子。
那会儿"黑五类"子女不能上学不能参军,连粮票都比别人少领二两。
街道革委会的人天天来查户口,周如枚咬着牙把儿子改姓周,取名周志兵。
这事儿传到江西,梁从诫正在水田里插秧,听见消息手一抖,秧苗歪歪扭扭栽了一片。
农场日子不好过,天不亮就得起来挑大粪,梁从诫戴着破草帽,肩膀磨出血泡也不敢歇。
同来的老教授悄悄说:"你媳妇带着孩子改嫁了。"梁从诫闷头干活,汗珠子吧嗒吧嗒往土里砸。
后来才知道,周如枚经人介绍嫁给了协和医院的麻醉科主任谢荣,还生了个闺女。
转机出现在1978年,上头派人来农场念平反文件,梁从诫攥着那张薄纸片,蹲在田埂上哭了半下午。
回北京那天,老邻居在胡同口指指点点:"瞧见没,那个就是梁家的少爷。"可哪还有什么少爷,38岁的汉子两鬓都白了。
周如枚听说前夫回来,托人捎了封信。
信里没提旧事,只说儿子考上了重点中学。
梁从诫捏着信纸在屋里转了三圈,最后叹着气把信锁进抽屉。后来经老同学撮合,娶了丧偶的高中同学方晶。
这方晶也是个苦命人,丈夫在文革时挨批斗跳了楼,留下个闺女相依为命。
要说周如枚后来的日子,其实也没落着好。
改嫁后既要照顾两个没血缘的孩子,又要应付街坊的闲言碎语。
谢荣工作忙,十天半月不着家是常事,她白天在出版社赶译稿,晚上回家还得生火做饭。
长年累月这么熬着,身子骨渐渐垮了,1985年冬天染上肺炎,在医院住了小半年,最后还是没挺过来,走的时候才47岁。
梁从诫听说前妻去世的消息,正在筹备民间环保组织。
他对着办公室窗户发了会儿呆,转头跟助手说:"把我下周的行程空出来。"
追悼会上,他看着照片里年轻时的周如枚,突然想起1955年婚礼上,新娘捧着的山茶花沾着晨露。
如今再论当年是非,倒显得没意思了,梁鉴后来改回梁姓,成了考古专家。
有回电视台采访,记者问起父母往事,他摸着发掘现场的陶片说:"那年月活下来都不易,谁也别怨谁。"
这话传到他父亲耳朵里,七十多岁的梁从诫正在给小学生讲环保课,听完笑了笑,往黑板多画了棵小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