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摆庆功宴,刘伯温坐在朱元璋旁边,趁他不注意悄悄将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座椅上。当大家酒兴正酣时,朱元璋悄然离席,刘伯温发觉后立刻跟着出门,结果刚走到外面,整座庆功楼已陷入熊熊烈火。
这日,朱元璋在庆功楼大摆筵席,宴请所有与他亲近的功臣们。刘伯温作为朱元璋所器重的朝臣之一,智慧过人。他明白,这些朝臣们平日仗着自己功劳大,胡作非为,以下犯上,朱元璋此次请他们一起吃饭,定有蹊跷。
于是宴席上,刘伯温默默坐到了朱元璋的身边,趁其不备之时,悄悄将他的龙袍一角压到自己的座椅之下。
饭桌上,一盘盘素菜被端了上来,朱元璋声称这是马皇后吃素,实际上是为了试探这些臣子。但这群臣子早已被欲望蒙蔽,嘴上不说些什么,其实心里已经暗暗不满,面脸的表情早已挂不住,仿佛下一秒便要将这宴席掀翻。
但这些早已被朱元璋看在眼里,记在心中,一不做,二不休,这更加坚定了朱元璋想要除掉这些人的决心。而这些功臣们眼中没有一丝的危机感,悠哉悠哉地享受美食,丝毫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纷纷载歌载舞,好不快活。
朱元璋表面与这些功臣们推杯换盏,实则偷偷将自己酒杯里的酒换成茶水,等到这些人纷纷醉倒,朱元璋便起身偷偷离开。刘伯温感觉到朱元璋起身走了,便不动声色地跟随在其他人身后离开。
一出庆功楼,只见楼底下堆满了柴火,只等朱元璋离开之后便一把火烧了这楼,杀人于无形,好一出鸿门宴。好在刘伯温早有准备,不然此时可能已经命丧黄泉。
这庆功楼原本是为了纪念这些功臣而建,如今这楼在火海中化成了一堆废墟,曾经的兄弟们也都葬送于此,也算是“圆满”了。
刘伯温看到这里,吓得面色惨白。刘伯温不敢声张,只好悄悄离去,从此隐姓埋名,退居山林。
朱元璋并非一开始就想诛杀这些跟自己打天下的功臣。明朝建国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将手下众兄弟都加官晋爵,更是大手一挥,给他们一人一面免死铁券。
可是,人的野心永远得不到满足。即使朱元璋竭尽全力地对他们好,这些人的欲望还是在一步步扩大。他们仗着手里的权势无法无天,不断地放纵自己,做出了伤害百姓的事情,甚至到了威胁朱元璋统治的地步,这让朱元璋寒心不已。
朱元璋渐渐明白,这些人早已不是当初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白手起家的好兄弟了。若放任这些人胡作非为,迟早有一天,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要被这帮人葬送。
“火烧庆功楼”在民间广为流传,可如今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事情的真实性不得而知。但是,朱元璋嗜杀成性,诛杀功臣,却非空穴来风,在史料中有一定的依据。
朱元璋老年时,为了确保大明长治久安,不像秦二世而亡,他以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起案件为由,大肆屠戮功臣,给后世子孙扫清障碍,消除隐患。如果考虑到朱元璋的出身和过往经历,也许会理解他的一番用心良苦。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他早年父母双亡,家境贫寒,为了生计,朱元璋曾给人放过牛,还曾做过和尚。机缘巧合下,他参加了抗击元朝的义军,作战勇敢,有勇有谋,很快就在军中树立起权威,后来还成为了义军的首领。
此后,朱元璋招纳贤才,在手下谋臣武将的帮助下,接连消灭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登基称帝,最终统一全国。朱元璋草根出身,上位以后,推崇重农抑商,重视实用主义。
明太祖朱元璋重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贪污腐败的风气,一系列举措奠定了明朝繁荣稳定的基础。他在位年间,政治清明,经济快速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从平民到天子,朱元璋历经传奇的一生,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用户97xxx39
胡说八道[敲打][打脸]借助满人篡改的史记来污蔑汉人的历史[敲打][打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