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年,李鸿章说:新疆那不毛之地,不要就不要了!左宗棠大怒:166万平方公里,你可真大方!慈禧手一摊表示没钱支持,左宗棠一拍大腿:我就是自己借钱,也要收回新疆! 1840年鸦片战争后,列强拿枪炮逼着清朝签了一堆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库早就空了。国内也不消停,太平天国起义、捻军闹腾,搞得朝廷焦头烂额。1864年,左宗棠好不容易平了太平天国,被派去当陕甘总督,管西北边防。可没喘口气,新疆那边又出事了。1865年,浩罕汗国的阿古柏占了南疆,1871年沙俄又抢了伊犁,西北边疆眼看着要丢。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侵台湾,东南海防也拉响警报。内乱外敌一块儿来,清廷那点钱哪够用啊?这时候,海防和塞防到底先顾哪个,成了个大问题。 1874年底,李鸿章上书朝廷,写了篇“筹议海防折”,意思很明白:新疆这地方太偏太穷,每年军费得330万两银子,守不住就算了吧,把钱拿来搞海防,对付日本这些海上来的威胁。他觉得新疆地广人稀,种啥啥不长,属于“不毛之地”,不如集中力量保东南沿海,毕竟那才是经济命脉。这话一出,直隶总督丁日昌这些人马上附和,觉得李鸿章说得有理。1875年初,李鸿章升了文华殿大学士,地位更高了,他在朝堂上说得头头是道,放弃新疆看着挺现实。 左宗棠一听就炸了。他当过陕甘总督,亲自跑过西北,哪能忍李鸿章这么贬低新疆?1875年4月,他上书“统筹全局折”,直接开怼。他算了笔账,新疆166万平方公里,不是随便扔的破地,而是战略要地。丢了新疆,蒙古就没屏障,京师都得跟着抖三抖。他还说,新疆不是啥都不长,那儿有绿洲,瓜果可香了,绝不是“不毛之地”。左宗棠态度很硬,国家没钱?他自己想办法,哪怕借债也要把新疆拿回来。 这事儿闹大了,朝里吵成一团。慈禧在养心殿开了个会,94个大臣都去了。李鸿章那边人多势众,一个劲儿说国库没钱,撑不起新疆的军费。左宗棠就一个人站那儿,嗓门大,态度硬,说啥也不退。慈禧犯了难,财政确实紧张,李鸿章的提议听着省事儿,可左宗棠那股子拼劲儿又让她有点动心。最后,1875年5月底,清廷拍板:海防塞防一块儿抓。李鸿章管北洋海防,沈葆桢管南洋海防,左宗棠当钦差大臣,去收拾新疆的烂摊子。 1876年4月,左宗棠带着军队出发了。他定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计划,先稳住后方,再猛攻敌人。他在兰州建了个制造局,造枪造炮,还四处筹钱,组织粮食运过去。1876年8月,他手下大将刘锦棠拿下乌鲁木齐,11月收复玛纳斯,北疆搞定。1877年4月,杀到南疆,19号攻下达坂城,26号拿回吐鲁番,10月18号占了库车,24号收复阿克苏,26号拿下乌什,12月全疆平定。阿古柏的儿子哈立和白彦虎跑沙俄去了。这仗打得漂亮,左宗棠硬是把新疆拽回来了。 左宗棠不光打仗,还搞建设。他在新疆搞屯田,修水渠,把荒地变成了能种庄稼的地方。1884年11月,新疆正式建省,省会定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清朝对那儿的控制更稳了。左宗棠1885年7月在福州病逝,73岁,朝廷追赠他太傅,谥号文襄。他留下的“左公柳”,从兰州到乌鲁木齐一路种过去,成了条绿色长廊,后人一提都佩服。 再说李鸿章,他负责海防,可没守住。1894年甲午战争,北洋舰队被日本打得稀烂,他签了《马关条约》,割了台湾和澎湖,赔了2亿两银子。1900年八国联军来了,他又签《辛丑条约》,赔了4.5亿两银子。1901年11月,他在北京病逝,78岁,朝廷也追赠太傅,谥号文忠。李鸿章搞洋务、建海军不假,可关键时候掉链子,赔款割地让人骂了不少年。 新疆这事儿,是晚清的一个大转折。左宗棠硬扛到底,保住了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证明了这块地不是随便能扔的。他的眼光和魄力,让中国版图没散架,也给后来的民族团结打下基础。李鸿章呢,虽然现实主义听着有理,但放弃领土的代价太大,后来甲午战败也证明,他保海防也没保住啥。俩人各有各的逻辑,可结果摆在那儿:左宗棠赌赢了,国家利益靠的是信念和行动。
1864年7月,李秀成被俘虏,曾国藩有个疑问:“秦日纲能力很差,为什么能封王;罗
【5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