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马步芳在甘州,以训话为名,将冯玉祥部留下的雷振邦旅官员200余人(包括旅长雷振邦在内),全用大刀砍死于前甘州提督府东院。当时尸骨堆集,血肉模糊,事隔数月之久,院内血腥气尚未消除,为状之惨,自古少见! 民国时期,军阀割据,西北那块地儿更是乱得一团糟。1920年代,冯玉祥的西北军横扫甘肃、青海,势力一度如日中天。马步芳呢,当时还是个年轻军官,跟着他爹马麒在青海混日子。马家在西北算不上顶尖,但靠着骑兵和地盘,也有点名气。1926年,冯玉祥跟马家表面上结盟,但谁都知道,军阀之间哪有真心朋友,都是互相盯着对方的地盘和兵马。 到了1930年,情况变了。中原大战打得昏天黑地,冯玉祥跟阎锡山联手对付蒋介石,结果没扛住,势力大缩水。他手下的雷振邦旅留在甘肃甘州,成了没靠山的孤魂野鬼。雷振邦这人是个硬骨头,带着200多号官员守着地盘,想维持点秩序。可惜,冯玉祥一倒台,他们就成了别人眼里的肥肉,尤其是对马步芳这种野心家来说。 马步芳这家伙,生在1903年,从小跟着他爹打仗,13岁就进了宁海军。别看他年纪小,心眼多得很。1928年,马麒老了,把家里的权交给马步芳和弟弟马步青。这兄弟俩一个比一个狠,马步芳尤其擅长搞阴招。他早就看冯玉祥的残部不顺眼,觉得这些人挡了他的道。雷振邦旅驻在甘州,既不听他指挥,又占着地盘,简直是眼中钉。 1930年,马步芳瞅准机会,决定动手。他知道硬拼不划算,冯玉祥的旧部战斗力不弱,直接开打可能会两败俱伤。于是,他想了个损招——假装和气,找个理由把人聚一块儿,然后一锅端。这招够毒,也够聪明,正好符合他那冷血的性子。 那年,马步芳派人通知雷振邦旅,说是要开个会,谈谈合作的事儿。地点定在甘州提督府东院,这地方以前是清朝的军政中心,院子大,位置偏,干啥都方便。雷振邦没多想,毕竟之前跟马家有过接触,以为就是走个过场。他带着200多个官员去了,大部分是军官,还有些文职人员,都是冯玉祥部的骨干。 马步芳早有准备。他在东院埋伏了好些士兵,全都带着大刀,没用枪,估计是怕动静太大引来麻烦。会议一开始,马步芳装模作样地说了几句场面话,拖住时间。雷振邦他们还没反应过来,院门就关了,埋伏的士兵冲出来,抡起刀就砍。200多人猝不及防,瞬间血流满地,尸骨堆了一层又一层。整个过程快得很,没人跑得掉,连求饶的机会都没有。 事后,马步芳让人把尸体埋了,但干得挺马虎,浅坑薄土,盖都盖不严实。几个月过去了,东院那股血腥味还是散不掉,当地老百姓路过都得捂鼻子。这事儿传出去后,大家都说,自古以来都没见过这么惨的屠杀。 马步芳为啥这么狠?简单来说,就是为了权力。雷振邦旅是冯玉祥的残部,留着就是个隐患。杀了他们,既能震慑其他对手,又能吞并甘州的地盘,一举两得。而且,他还想给蒋介石表个态,证明自己有实力,能管住西北这块乱地。当时蒋介石正忙着收拾中原大战的烂摊子,马步芳趁机扩张势力,捞了不少好处。 这事儿干完,马步芳在西北的名声更臭了,但也更硬了。老百姓怕他,别的军阀也得掂量掂量跟他作对的后果。他的部队靠着骑兵和纪律,很快把周围的地盘收拾得服服帖帖。 甘州屠杀只是马步芳血腥生涯的开头。1931年,他爹马麒死了,马步芳逼着叔叔马麟当傀儡,自己抓住了青海的军权。1933年,蒋介石派孙殿英来青海,想削弱马家势力。马步芳不含糊,联合马鸿逵把孙殿英打跑了,不过后来因为分赃不均,跟马鸿逵翻脸,自己回了青海老巢。 1936年,马步芳彻底把马麟挤下去,自己当了青海省主席。那年,他还带兵在河西走廊围剿红军西路军,占了高台等地,杀了不少人,手法一个比一个狠。他的部队纪律严,战斗力强,但名声烂透了,老百姓一提马家军就哆嗦。 到了1949年,解放军来了。马步芳守兰州,修工事,摆重兵,想拼一把。可惜,解放军势头太猛,多路进攻,兰州没几天就丢了。他跑回西宁,又逃到重庆,本想去台湾混日子,结果蒋介石嫌他丢了地盘,把他官职一撸到底。没办法,马步芳只好跑去沙特阿拉伯,定居吉达,1975年在那儿病死,72岁。 甘州屠杀在当时震得不小。冯玉祥的势力彻底退出甘肃,马步芳趁机坐大,西北的格局变了不少。老百姓对马家的恨意更深了,但敢怒不敢言。他的统治靠的就是这种血腥手段,短期内镇住了场面,可长远看,也埋下了祸根。解放军一来,民心早就没了,马步芳再能打也扛不住。 再说马步芳这个人,他残暴是真,但也有本事。能在西北那种地方混那么久,靠的可不光是狠劲儿,还有点脑子。不过,历史对他的评价向来两极,有人说他稳住了乱局,有人骂他是个屠夫。甘州那200多条命,就是他手上抹不去的血债。
1930年,马步芳在甘州,以训话为名,将冯玉祥部留下的雷振邦旅官员200余人(包
小史论过去
2025-05-18 01:50:1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