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不自医!孙玉良:为啥“健康权威”自身难保却指导他人养生?】先播放一则讣告:

孙王良评 2025-05-18 11:09:39

【医者不自医!孙玉良:为啥“健康权威”自身难保却指导他人养生?】

先播放一则讣告:2025年5月15日,著名心脑血管病专家、博士生导师李国庆教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3岁。在公众认知中,医生和养生专家本应是健康长寿的典范,他们掌握着最专业的医学知识,了解最前沿的保健方法,理应比普通人更懂得如何保养自己。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经常听闻如李国庆医生一样的“医生英年早逝”的消息,看到“养生专家”自身健康状况堪忧的报道。李国庆医生刚刚63岁就离开这个世界的报道并不是个例,这种“医者不自医”的现象引发了公众的广泛质疑:为什么这些“健康权威”连自己的健康都难以保障,却还在给他人治病和指导他人养生?

古代给人看病的中医,一般来说先是养生专家,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神医扁鹊,被嫉贤妒能的秦国太医害死时,据说已经97岁高龄了;后汉三国时期的神医华佗若不是被曹操杀害,也应该是一位养生高手,他有一个徒弟练华佗发明的“五禽戏”,就活了百岁左右仍鹤发童颜;还有唐代的“药王”孙思邈,据传活了141岁,是活生生的人间“老神仙”;中国古代四大女医之一、电视剧《女医明妃传》的原型谈允贤,也活了96岁。会看病也会养生的老中医,才令人信服,率先垂范多有说服力啊。但现在的医生和养生专家就不同了,屡屡传出英年早逝的消息,乃至于用“医者不自医”的道理自圆其说,实际上这个说法是不符合逻辑的,我不认同他们的圆谎式说明。

在我看来,当代某些医生和“养生专家”中发生的这种短寿怪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

第一,某些所谓的“中医”或“养生专家”,并不是真正的治病高手和养生高手,而是被媒体包装的“赚钱高手”,尤其是一些所谓的"养生专家",有的根本不具备医学背景,却善于通过各种虚假头衔包装自己。在“大健康”领域,这类人特别多。表面上引领全民健康,普及健康意识,实际上的目的就是推销保健产品,用直销或传销的商业模式赚钱。近年来养生市场呈爆发式增长,成为伪科学和商业利益滋生的温床。这类“冒牌养生专家”往往利用公众对传统医学的信任,编造各种“养生秘方”牟利。他们有人甚至宣称是“国家领导保健医”、古代“御医”传人等等,以此骗取公众信任,实际上没有这回事,当这些伪中医、伪养生专家自身健康出现问题时,其理论的不科学性便暴露无遗,自我打脸。

出现这种现象,是“商业驱动”扭曲了养生行业的本质,在利益驱使下,许多养生理论实则为推销特定产品服务而设计。各式各样的养生保健中心、基地、山庄、俱乐部、会所、公寓等,也是为推销这些与养生有关的保健品而建造的。表面上是养生,实际上是卖货。这种商业化运作使养生不再是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变成了消费行为。当然这个领域也有真的医生和养生专家参与,但这些医生和养生专家在商业利益与科学真理间选择了前者,最终自己也沦为不健康生活方式的牺牲品,性质更可恶。正是在他们的鼓吹下,许多缺乏科学依据的养生法获得广泛传播,而真正的健康知识反而被边缘化。那些在媒体上侃侃而谈健康之道的“健康专家",往往自身并未践行其所宣扬的理念,或者其所宣扬的理念本身就是错误的,他们是“知行不合一”的典范。

第二,就西医而言,一些医护人员的健康出现问题主要来自各式各样的工作压力。与普通职业相比,医护工作具有高强度、高压力、高风险的“三高”特征,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侵蚀医者健康的“职业杀手”。在中国,三甲医院医生日均接诊量常常超过50人次,外科医生单日手术量可达5-8台,工作时间普遍超过10小时。这种高强度工作直接导致医生群体普遍存在“三少”现象:睡眠少、运动少、规律饮食少。这种工作状态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影响健康就在情理之中了。另外呢,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健康上的威胁还有精神上的压力,包括领导给予的业绩上的压力,患者和患者家属给予的“花了钱就必须治好病”的压力,很多医生由于工作的繁重,精神压力大,失眠也就成了家常便饭。我就认识一个医生,因为压力大甚至自己成了抑郁症患者,常常歇斯底里发脾气。

再有就是医院的工作环境“负能量”太大,这也会影响医生的身体健康。医院是病人云集的地方,太平间里还有逝者,阴气是不是特别重?除去这些因素,医务人员日常就会接触各类病原体,即便防护措施完善,感染风险仍然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防不胜防啊。疫情期间医生的感染率高、死亡率高就是证明,医务人员与带着病原菌的患者打交道,当然感染的风险就大,各种药片、粉剂挥发的气体和粉尘也加大了皮肤过敏、鼻炎等疾病的可能性。统计数据显示,医务人员的平均寿命比普通人群低约10岁,这一数据在高压科室如急诊、外科更为明显。许多正值壮年的医生因过劳或突发疾病猝死在工作岗位上,这类悲剧在媒体报道中层出不穷。而医院文化中“轻伤不下火线”的价值观,使许多医生带病工作成为常态,进一步加剧了健康风险。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医闹”现象,使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更上火上浇油,其心理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在这样的环境中长久生活,不是养生,简直是一天天摧残自己。

人的寿命是遗传、环境、心理、行为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秘诀”,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取决于遗传因素(15%)、医疗条件(8%)、环境因素(17%)和生活方式(60%)。医生虽然掌握专业医学知识,但对其健康影响仅占很小比例。长期高压工作导致的生活方式失衡,才是医生健康问题的主因。适合一个人的健康方案未必适合另一个人,这与基因、体质、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医生给患者的建议是基于普遍医学原理,但自身可能因特殊情况无法完全遵循。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医生首先是人,其次才是医者;养生首先是科学,其次才是商业”。所有的长寿明星,只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待生活的心态好。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通过修行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喜悦,或许是比任何养生秘方都更为根本的健康之道。

0 阅读:61

评论列表

风云淡定-快乐人生

风云淡定-快乐人生

2
2025-05-18 12:02

我觉得造成今天的各种疾病孩儿化、猝死等等疾病之多。无不与人体常温逐渐下降而造成的。人体常温下降造成人体免疫低下,人人皆知是无法逆转的。那怕华陀再世也不是短时内能够解决的问题,原因是什么?懂的亦懂、不懂莫问,继续由时间去验证吧。我也希望自己是说错的,希望你、我的子孙后代有健康身体。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