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真照是现代人的身份图腾,孙玉良:要善于把美好的一面给人看】第三届时代英杰影像

孙王良评 2025-05-22 11:11:16

【写真照是现代人的身份图腾,孙玉良:要善于把美好的一面给人看】

第三届时代英杰影像艺术节将在2025年5月31日至6月2日在北京西城区朗琴国际大厦举行,我参加了第二届,选了两张我特别满意的照片,其中一张做成了形象展板,放在了朗琴大厦的展厅里。著名社会活动家、西北大学客座教授、时代英杰影像艺术节策展人、北京时代英杰经济文化院院长李笑天看到我的这张照片,留言点评:作家孙玉良先生这张照片显得帅气、有才、有思想,充分展现了人物的三大核心价值!我把我参加第二届艺术节的感想分享给大家,热诚欢迎每一位优秀的女士和男士来北京参展,共享第三届摄影艺术的饕餮盛宴。

在这个被自媒体主宰的网络时代,写真照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影像记录功能,成为了一种社会仪式。人们排着长队等待专业化妆师的神奇之手,在摄影师“再笑开一点”的指导下摆出各种姿势,最后从上百张底片中精挑细选出那几张“完美”的自己。这看似浮华的行为背后,实则隐藏着人类对自我认同的深层渴望:我们需要通过影像确认自己的存在,需要在镜头的凝视中完成从日常角色到理想自我的转换。几张精心制作的写真照,成为了现代人在碎片化生活中抓住的几片自我拼图。

爱自己,就必须拍几张“完美”的写真照片,把最美好的一面展现给世人看。我曾经当过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形象管理工作委员会的副秘书长,也因此被中国工业合作协会聘请为“人生科学专家”,我认为拍几张完美的写真照也是一种“形象管理”,这不是简单的自恋情结,体现的是一种对生活的美好追求。

人类对自我形象的迷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古埃及人创造逼真的法老雕像,文艺复兴时期的贵族肖像画,以及中国古代画家们留下的古装仕女形象,这些行为与现代人拍摄写真照在本质上并无二致,都是试图在时间长河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不同的是,古代只有权贵能够拥有自己的肖像,而今天的技术民主化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形象的主宰者。我们不再需要委身于画家的主观视角,而是能够参与创造自己的影像叙事,这种控制感本身便具有治愈现代人无力感的力量。

在社交媒体构建的剧场社会中,形象已经成为一种社交货币。德国社会学家霍耐特提出的“承认理论”指出,人类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来确认自我价值。在这个逻辑下,精心制作的写真照不再只是个人纪念,而成为了寻求社会认可的视觉请柬。当一张照片收获几十个、几百个“赞”时,我们获得的不仅是虚荣心的满足,更是一种被社群接纳的安全感。几张展现最佳状态的写真照,就像放在社交平台上的信誉担保,无声地诉说着:“看,我过得很好,我很值得被喜欢”。

拍摄写真照的过程,创造的是一个个珍贵的“仪式空间”。在这个被闪光灯照亮的特殊时刻,日常生活中的身份标签暂时脱落,我们得以重新凝视镜中的自己,与那个被忽略已久的本真相遇。社会互动如同舞台表演,而写真拍摄则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独角戏,主角终于可以摆脱生活剧本的束缚,演绎理想中的自己。那些被定格的完美瞬间,成为了对抗生活平庸性的武器。

真正的自我关爱,应当包含对生命历程的珍视与纪念。几张记录下自己最佳状态的写真照,是对抗时间流逝的温柔反抗,是写给未来自己的情书。当皱纹最终爬上眼角,当青丝变成白发,这些影像将成为存在的证明,提醒我们曾经如此鲜活地年轻过、美丽过、存在过。专业写真照的价值,在于它的稀缺性和刻意性:它不是生活流水账中的一帧,而是被精心设计、充满意义浓缩的视觉诗篇。好的写真摄影是摄影师与拍摄者的共同创作,当我们多年后翻阅这些照片,记忆的闸门将被轰然打开,那一刻的情绪、气息、温度都将随着影像重新流淌。

人为什么必须有几张最美写真照?因为它们不只是相纸或像素构成的图像,更是现代人为自己建立的身份图腾。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这些影像成为了自我认同的锚点,提醒我们不仅是社会角色的扮演者,更是有血有肉、值得被记录的生命个体。拍摄写真不是浅薄的自我陶醉,而是对存在尊严的肯定,是对抗遗忘与平庸的生活策略。在这个意义上,为自己留下几张美好影像,确实成为了现代人爱自己的重要方式,它让我们在社会的镜子中,认出那个既熟悉又陌生,但始终值得被温柔以待的自己。

欢迎参加第三届时代英杰影像艺术节,可以直接联系我,我在北京朗琴国际大厦B座1119等您!

0 阅读:0
孙王良评

孙王良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