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慈禧下令将珍妃的裤子脱掉,被众人押在凳子上杖打40大板,光绪帝一句话也不敢吭,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宠妃被打得皮开肉绽。 光绪二十年深秋的紫禁城飘着细碎的雨丝,珍妃被四个粗使嬷嬷按在长条凳上,褪到膝盖的绸裤早被雨水打湿。 老佛爷手里转着翡翠佛珠,眼皮都没抬一下,杖子打在皮肉上的闷响混着女子凄厉的哀嚎,惊飞了宫墙外槐树上的老鸹。 这位紫禁城名义上的主子攥着衣角站在回廊下,指甲在掌心掐出月牙形的血印子。 他记得头回见珍妃是在颐和园的荷花池边,那年她刚满十四,穿着水红色绣蝶的褂子,蹲在太湖石边逗弄池子里的锦鲤,发梢沾着的水珠在日头底下亮晶晶的晃眼。 后来内务府的人嚼舌根,说珍主儿每季要做三十套新衣裳,连慈宁宫针线房都忙得脚不沾地。 储秀宫掌事太监的账本记得明白,单是光绪二十三年腊月,珍妃宫里支出去的赏银就够买下东华门外半条街的铺面。 逢年过节往各宫送荷包的惯例,到了景仁宫这儿总要加塞两个金锞子。伺候过两朝主子的老嬷嬷私下嘀咕,这般作派倒比当年同治爷的瑜贵妃还要阔气三分。 深宫里的较量从来都是暗潮涌动,那年正月十五放河灯,皇后领着众妃嫔在太液池边祈福,偏就珍妃的莲花灯比旁人的大出一圈,烛火映得满池生辉。 礼部的人捧着《宫中则例》翻烂了书页,也找不着惩治逾制的条文——那灯确是内务府按规制备下的,不过珍主儿往灯芯里多添了半两蜂蜡。 储秀宫西暖阁的炕桌上常年搁着碗安神汤,自打珍妃挨了第一回廷杖,光绪夜夜盯着帐顶描金的团龙纹出神。 变法诏书颁布前三个月,珍妃被寻了个"僭越"的由头禁足景仁宫,守门的小太监是太后跟前红人崔玉贵的干儿子,每日往御膳房提膳都要经过老佛爷寝殿的月洞门。 维新派大臣在养心殿进进出出的那些日子,颐和园乐寿堂的窗户纸三天两头透着烛光。 直隶总督荣禄带着武卫军往天津卫调动时,珍妃正跪在储秀宫前的青石板上抄写《女诫》,秋海棠的花瓣落在砚台里,洇开一片胭脂色的泪痕。 戊戌年的秋风卷着菜市口的血腥气刮进紫禁城那天,光绪被带往瀛台涵元殿的轿子经过神武门,守门的侍卫瞧见皇帝掀帘子时,腕子上还系着半截褪色的五彩丝绦——那是去年端午珍妃亲手编的长命缕。 而景仁宫的东配殿里,珍妃对着铜镜把翡翠耳坠换成素银丁香,妆奁最底层压着张泛黄的信笺,上头是光绪用朱笔写的"忍"字。 老佛爷七十四岁寿辰前夜,太医院院使带着两个药童往瀛台送"平安脉"。次日清晨涵元殿当值的太监发现,平日里盛药的白玉碗碎在脚踏前,碗底残留的褐色药渣里混着几片指甲盖大小的附子皮。 而在二百里外的西陵地宫,珍妃的楠木棺椁中除了朝服冠冕,还陪葬着个紫檀木匣,里头整整齐齐码着十二对鎏金点翠蝴蝶簪——正好是她在宫里头过的十二个生辰。 信息来源:《清史稿》 《我的两位姑母——珍妃、瑾妃》
清朝乾隆年间,窗外蛤蟆叫,皇帝乾隆问刘墉:“殿外何事喧哗?”刘墉一听,心想大家都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