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农民冒死救下毛主席,毛主席留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

小史论过去 2025-05-25 01:49:00

1929年,农民冒死救下毛主席,毛主席留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但建国之后老农不仅没有赴约,甚至毛主席主动邀请他到北京见面,他也多次避而不见 1929年,红军在福建西部跟国民党反动派打得不可开交,毛泽东在撤退路上染上疟疾,病得走不动路,眼看着性命不保。关键时刻,党组织挑中了陈添裕来照顾他。陈添裕是福建龙岩牛牯扑村的一个20岁农民,家里穷得叮当响,但人耿直,早就恨透了地主土豪。1927年他就加入了赤卫队,干过打土豪分田地的事,对革命那是一腔热血,又熟悉当地地形,靠得住得很。 他接下任务时,压根不知道这“杨先生”就是毛泽东,只晓得这是组织上托付的大人物,得拼了命护着。他把家里最好的房间腾出来给毛主席住,自己吃糠咽菜,把仅有的鸡蛋都煮给毛主席补身子,还到处找草药熬汤给他喝。他老婆也没闲着,一个人扛起家里活儿,就为了让陈添裕能专心干这事。 可好景不长,9月17日,地主张克识这家伙向国民党告了密,600多人的保安团和民团直扑村子来抓人。警卫连长粟裕带着人拼死挡在村口,陈添裕和几个赤卫队员赶紧用竹竿布条做了个简易担架,抬着毛主席往雨顶坪跑。敌人追得紧,枪声喊声满山响,山路又窄又陡,担架根本过不去。陈添裕一咬牙,扔了担架,直接背起毛主席就跑。 他把草鞋倒穿,留下反方向脚印迷惑敌人,还找了个布满蜘蛛网的山洞钻进去,小心不碰坏蛛网,敌人追到洞口一看,以为没人就走了。脱险后,山路更难走,他又背着毛主席跑了10华里,脚底被荆棘扎得稀烂,血水直流,草鞋都磨没了。到地方放下毛主席,他自己瘫在地上起不来,队友拿针给他挑脚上的刺,疼得他直冒汗。毛主席看在眼里,临走时写了张字条:“等革命成功了,你就拿着这张字条来找我!”还留了3块钱的欠条,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 1949年,新中国成立了,毛主席当了国家领导人,忙得脚不沾地,可他没忘当年福建那个背他的农民。1953年国庆前,他特意派人发电报,请陈添裕到北京看大典,顺便当面谢他。那时候陈添裕已经40多岁,家里正忙,他老婆要生娃,他挑着水桶干活,觉得这时候走不开,就让堂弟陈奎裕替他去。陈奎裕到了北京,毛主席一看就乐了,说:“你不是背我的陈添裕,你是看茶壶的!”意思是他个子矮,不像当年那个壮实农民。不过毛主席还是好生招待了他,送了礼品,还托他带话给陈添裕,表示谢意。 后来,毛主席又几次派人请陈添裕去北京,可他一次也没去。他不是不想见毛主席,而是觉得自己干的事是应该的,不值当啥回报。他跟村里人说:“那时候救人,是革命的份内事,我一个农民,能干啥大事啊?”他把那张字条锁在木箱里,从不拿出来显摆,日子还是老样子,清早喂鸡喂鸭,中午扛锄头下地,晚上跟老伙计聊聊天,平平淡淡过一生。 陈添裕这人,没啥大文化,但心里有杆秤。他知道自己为啥救毛主席,不是为了以后得啥好处,而是因为那时候大家伙儿都信革命能让穷人翻身。他觉得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救人不过是举手之劳,哪好意思拿着这事去邀功?毛主席请他去北京,他不去,也不是不领情,而是觉得去了也没啥可说的,怕给人家添麻烦。 他这辈子没啥大追求,1985年76岁那年,他在家里木床上安安静静走了。窗外还是那片熟悉的山,日子还是那日子。他的事迹全靠堂弟和村里人传下来,不然都没人知道。他不图名不图利,就图个心安理得,这份朴实劲儿,真挺让人佩服。 1929年那会儿,革命日子不好过,国民党围剿得厉害,红军东奔西跑,缺吃少穿,还得提防告密。陈添裕救毛主席,不是啥浪漫故事,就是实打实的命悬一线。那时候的农民,能站出来干这事,靠的是对革命的信念。建国后,国家好了,可他没觉得自己多了不起,这种心态,跟那一代人的苦日子磨出来的韧性分不开。 他不去北京,也不完全是个人选择。那年代,交通不便,从福建农村到北京,得翻山越岭,家里一堆事,走不开也正常。再加上他觉得自己没啥文化,见了毛主席也不知道说啥,干脆就不去了。这种接地气的想法,反而显出他的真性情。

0 阅读:75

猜你喜欢

小史论过去

小史论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