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90年,重庆36岁的单身汉捡到一个女婴,省吃俭用把女孩拉扯大。没想到,女孩长大后,这位养父却说,他养她不是为了让她回报自己,而是希望她去追自己的生活。女孩没办法,只能求助电视台。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主页有更多你喜欢看的内容) 1990年的一个寻常日子,当时36岁还未成家的邓和在赶集回家的途中,在一处山路边听到了婴儿微弱的哭声。 他循声找去,在草棚里发现了一个女婴,旁边一张纸条上模糊地写着出生日期“1990年9月8日”。 邓和看着这个小生命,心中不忍,最后他将女婴抱起,带回了自己简陋的土坯房。 他给这个孩子取名为邓雪凤,白天,邓和去工地上做工维持生计,晚上回到家,他就在昏暗的煤油灯光下,笨拙地学习如何照顾婴儿,如何换洗尿布。 为了给雪凤买到足够的奶粉,他常常自己舍不得吃饭,把从工地省下来的饭钱积攒起来。 在邓雪凤的记忆里,初中三年级那个寒冷的冬天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她至今难以忘怀,那时她蹲在院子门口,借着外面微弱的光线看书学习,冰冷的天气把她的手指冻得通红发紫。 她的养父邓和看到后,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将一双他亲手织的毛线手套塞到了她的手里,那是邓雪凤人生中拥有的第一双手套,在那一刻温暖了邓雪凤的心。 后来邓雪凤考上了县里的重点中学,邓和一个人默默地蹲在门槛上,抽了很久的烟。 录取通知书上写着的八百元学费,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邓和也曾犹豫过是否要让女儿继续读书。 但最终,他没有让邓雪凤放弃学业,为女儿筹集到了学费,后来邓雪凤才知道,那笔钱是养父通过卖血换来的。 高中三年,邓雪凤深知养父的不易,她的书包里总是放着两个简单的馒头作为午饭,她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同学抄写笔记,以此换取一些微薄的报酬来购买学习用品,到了寒暑假,她还会去镇上的小饭店里打工洗盘子。 2010年的夏天,邓雪凤收到了来自湖南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刻,正在工地上扛水泥的邓和,用他那双布满裂痕和老茧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通知书上烫金的校名。 邓雪凤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临床医学专业,她一直记得养父邓和时常会说自己胸口疼痛,但却因为不舍得花钱而从不去医院检查,她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亲手治好养父的病痛。 大学的生活对于邓雪凤来说,依然充满了挑战,她依靠勤工俭学获得的每月一百二十元生活费来维持学业和生活,并且还要省下一部分寄回家里。 然而,就在邓雪凤大学四年级即将毕业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从家乡传来,她的养父邓和病重住院了。 邓雪凤连夜赶回家中,在县医院的病房里,她看到了瘦得不成样子的养父,床头柜上只放着几板价格低廉的止咳药片。 而那张病危通知书上“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诊断,更是让邓雪凤感到一阵眩晕,面对高昂的治疗费用和养父的病情,邓雪凤产生了退学的念头。 就在她准备将退学申请交给辅导员老师的时候,她的老师郭铭伟及时地阻止了她,郭老师还连夜从湖南赶来,带来了助学金申请表。 郭老师告诉邓雪凤,她的父亲倾尽所有抚养她长大,送她走出大山接受教育,不是希望她在即将成功的时候选择放弃。 在老师的鼓励和多方帮助下,邓雪凤最终登上了电视台的求助节目,她向社会讲述了自己和养父邓和之间相依为命的故事。 邓雪凤的坚韧和孝心感动了电视机前的无数观众,节目播出后,来自社会各界的援助和关爱如潮水般涌来,许多热心人士纷纷伸出援手。 有企业当场承诺资助十万元用于邓和的治疗,还有许多匿名的好心人向学校的账户汇款,为邓和的后续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湖南师范大学也为邓和父女提供了帮助,安排邓和与他的兄弟到学校的传达室工作,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和免费的住宿。 就在邓雪凤的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养父的病情也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一对陌生的中年夫妇突然找到了邓雪凤,那位中年妇女泣不成声地表示自己是她的亲生母亲,想要认回她。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亲生父母”,邓雪凤只是轻轻地推开了他们的手,平静而坚定地告诉他们,自己只有一个父亲,那就是邓和。 邓雪凤记得,养父邓和在病重期间,曾经断断续续地写下过一些话,内容都是希望她能够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去过上更好的生活,但邓雪凤明白,在她的心里,养父邓和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 邓和的身体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后,逐渐康复起来,邓雪凤也顺利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邓雪凤与邓和的故事,展现了一种超越了血缘界限的深厚情感联结,这种情感,源于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处的善良和不忍,在日复一日的相处和共同面对生活的磨砺中,逐渐变得坚不可摧。 它也让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爱、善意以及社会大家庭的溫情,能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帮助人们渡过难关,并照亮彼此的人生。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邓雪凤)
[浮云]1990年,重庆36岁的单身汉捡到一个女婴,省吃俭用把女孩拉扯大。没想到
时光雕琢风华
2025-05-27 16:03:0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