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937年,陈毅被叛徒忽悠着下了山,路过一户农家口干,就想讨口水喝。谁知,农妇冷不丁冒出俩字,瞬间让他察觉这竟是个精心设下的陷阱! 那个年代,南方苏区变成敌我较量的焦点,红军主力北上后,陈毅仍困守大山深处,肩负起领导南方红军游击队的使命。 山林被敌军士兵层层围堵,连附近的路都被封死,敌人点燃了大片森林,迫使百姓被迫离乡,目的就是切断游击队和群众的联系,陈毅带着队伍只能辗转山区,条件极端艰苦,靠打猎和采摘野果度日。 最让人头疼的是,队伍中出现了叛徒。陈海,本是红军战士,被安排到国民党军中执行任务后不幸被捕,结果屈服并将红军的秘密和行动方式全都交给了敌人,随后,他携带一封伪造的“中央指示密信”,指引陈毅和项英去大余糖水铺“汇合”。 南方红军与中央长期失去联系,这封信吸引陈毅不得不冒险一试,即使内心存疑,他依然决定前往。 那天,陈毅和黄赞龙一起从梅山出发,途中,两人因口渴拐进了陈海家讨口水喝。 碰巧陈海不在,他的妻子头也不抬,说陈海“到团部去了”,陈毅和黄赞龙下意识地将“团部”听成了“糖铺”,心头顿时警铃大作。 他们察觉到这和密信中的“糖水铺”一致,陈海的妻子竟然知道这个机密的地点,事情变得异常可疑。 抱着怀疑,他们仍悄悄绕到糖水铺附近查看,结果发现往常热闹的糖水铺门口冷清得很,还多了几个陌生人,个个神情紧张地盯着路口。 陈毅立即明白这里有埋伏,他和黄赞龙假装路过,藏在一旁观察,不一会儿,一队国民党士兵涌到糖水铺,显然在等待抓捕目标,这一切验证了他们之前的警觉,若没有警觉心和谨慎行动,恐怕就会落入囚笼。 意识到自己已经暴露,陈毅和黄赞龙毫不敢停留,迅速撤退回梅山,刚走到山脚,就前头迎面遇上一队敌军。 陈毅反应迅速,带着黄赞龙钻进路边草丛,屏住呼吸躲避,眼睁睁看着敌人从不远处走过,庆幸自己幸运地再次捡回一条命,他们继续赶路,径直奔向队伍的临时驻地斋坑。 回到斋坑,熟悉的营地已是残垣断壁,物资被洗劫一空,情急之下,陈毅用事先约定的方式呼喊,终于和项英等人汇合。 大家商量之后,判定敌人肯定不会轻易罢手,如果继续留在原地,第二天恐遭灭顶之灾,众人连夜收拾,赶往三十里外的另一处山头暂避,以确保安全。 果然,敌人并未放弃。数百国民党士兵调来支援,在梅山周围搜寻,地毯式搜查持续了二十多天,连夜里都出动狼犬和探照灯,山林里随时有危险。 陈毅在这段时间里腿伤复发,疼到行动极度不便,但只能靠毅力坚持下来,生怕一点声音就让敌人察觉。 经过这次危机,队伍虽历经折磨但成功转移,也躲过了更大范围的搜捕,但南方红军的困境并未结束,直到1936年西安事变后,国共合作有了转机,敌人主力被抽调北上,压力才逐渐缓解。 随着南方各地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这段与世隔绝、举步维艰的“困山岁月”终于画上句号,队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 陈毅这场危机,从信件传递、农家遇警、糖铺识破、急速逃亡到最终突围,每一步都布满了险象环生和生死较量,事情最终化险为夷,一切并非偶然。 而是每一个敏锐的观察、果断的选择和团队的信任积累出来的结果,这也是那个特殊时期革命者日常要面对的巨大风险和压力的真实写照。 他们面对的不仅是艰难外部环境,更有来自内部的背叛和敌人无孔不入的追踪,在没有任何后盾和支援的情况下,只能凭借坚定的信念互相依靠,靠防备、机敏和团结一同走出死亡陷阱,成功活下来的人,都是无数次生死考验中锤炼出来的核心力量。 今天回头看,那一场下山遇险,不只是陈毅个人的遭遇,更还原了南方红军在绝境中反复突围的历史情景。 正是无数革命先辈用血汗和付出撑起了最后的胜利,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坚持和信念的重要,而这样的精神财富至今依然值得铭记。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2015.1.22哪位开国元帅三年游击战五次脱险)
1941年,一个日军少将带了4个随从外出游玩,谁知却被新四军发现行踪,新四军旅长
【5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