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不服的朝鲜,为何将三位中国人写进教科书,还立起铜像! 2017年9月,朝鲜

熹然说历史 2025-05-27 22:32:47

谁都不服的朝鲜,为何将三位中国人写进教科书,还立起铜像! 2017年9月,朝鲜半岛上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爆炸声。一枚导弹划破天际,直冲日本上空而去。这不是什么军事演习,而是朝鲜对美韩联合军演的直接回应。全世界都在看着这个面积只有12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如何在国际制裁的重压下,依然敢于向世界头号军事强国叫板。 朝鲜的硬气程度,从一个细节就能看出来。2020年6月16日,朝韩关系再次紧张,韩国方面处处找茬,朝鲜二话不说,直接炸毁了位于开城的朝韩联络办公室。那栋耗资巨资修建、象征着朝韩和解的四层建筑,在爆炸声中化为废墟。这就是朝鲜的处事风格——谁敢惹我,我就敢跟谁翻脸。 这种硬气背后,是朝鲜多年来顶着国际压力发展出来的核武器。从2006年第一次核试验开始,不管联合国如何制裁,不管多少国家反对,朝鲜就是把门一关,埋头搞核武器研发。十几年下来,硬是让这个经济并不发达的国家,拥有了与大国叫板的底气。 可就是这样一个谁都不服的朝鲜,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展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走进平壤的一所中学,你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班级——"毛泽东班"。每天早上,这个班的学生都会齐声朗读关于中朝友谊的新闻,教室里挂着的不是朝鲜领导人的照片,而是毛泽东的画像。 更让人意外的是,在平壤市内,竟然矗立着三座为外国人建造的铜像。这在朝鲜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情。要知道,朝鲜对于在国土上为外国人立碑建像是极其谨慎的,但他们却为三位中国人破了例——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 在位于兴南的化肥厂里,周恩来的半身铜像静静地矗立着。这座铜像的选址还有一个特殊的意义——1958年,周恩来曾经在这里发表过演讲,与朝鲜工人们亲切交流。为了建造这座铜像,当时的朝鲜领导人金日成亲自选址,连续三天到施工现场指挥,足见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 而在平壤的"祖国统一战争纪念馆"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的是毛泽东的题词,被翻译成朝鲜文字。这个纪念馆是朝鲜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能把外国领导人的题词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背后必然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1950年10月1日深夜,中南海里灯火通明。毛泽东放下手中那封从朝鲜传来的紧急求援信,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信是金日成和朴宪永联合签名的,字里行间透着万分紧急——美军已经在仁川登陆,朝鲜军队节节败退,"联合国军"直奔三八线而来。 这个决定太难做了。新中国刚刚成立一年,百废待兴,国内经济还在艰难复苏。更要命的是,对手是刚刚在二战中获胜的美国,武器装备比中国先进几十倍。但如果不出兵,美军就会直接威胁到中国的东北边境。毛泽东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脑子里反复思考着这个关乎国运的重大决策。 几天后的政治局会议上,大多数人都反对出兵。理由很充分:国力不足,装备落后,而且朝鲜的严寒对南方来的战士极其不利。但正是在这种几乎一边倒的反对声中,毛泽东反而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甚至表示要亲自上阵,还是彭德怀站出来说要领兵去朝鲜,这才拦住了毛泽东。 更让人动容的是,毛泽东不仅派兵支援朝鲜,还把自己的儿子毛岸英送上了战场。1950年11月25日,毛岸英在朝鲜牺牲,年仅28岁。当有人建议把毛岸英的遗体运回国内安葬时,毛泽东却说:"既然朝鲜人民能够把自己的儿子献给朝鲜的解放事业,我们中国人民的儿子也应该献给朝鲜的解放事业。"毛岸英至今还安息在朝鲜的土地上。 而真正在战场上创造奇迹的,是那个被称为"百战百胜的中国将军"的彭德怀。第一次战役中,彭德怀采用了迂回包围的战术,把一整个美军师团冲散成数个小块,然后逐一包围歼灭。这一仗打了十几天,志愿军歼灭美军1.5万人,让不可一世的美国人第一次尝到了败仗的滋味。 更精彩的是彭德怀和美军司令麦克阿瑟的斗智斗勇。麦克阿瑟怎么也想不到,这个中国将军竟然给他设下了一个巧妙的圈套。当麦克阿瑟率领部队大摇大摆地踏进"陷阱"时,彭德怀立刻指挥志愿军从两侧包围,打得美军措手不及,只能仓惶撤退。志愿军一路追击,硬是把美军赶出了平壤。麦克阿瑟在朝鲜战场上屡战屡败,最后被美国政府撤职,这在美军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但光靠战场上的胜利还不够,真正的较量在外交战线上。周恩来虽然没有上战场,但他的作用同样关键。当志愿军在战场上和美军打得难解难分时,周恩来顶着巨大压力前往苏联,经过艰难的外交谈判,终于说服苏联提供先进武器装备,还派遣飞行员支援志愿军。 更厉害的是在联合国的那场外交大战。美国联合十多个国家在会议上指责中国,要求中国撤出朝鲜。但周恩来早有准备,他游走于各国之间,争取到了苏联等国家的支持。在那场唇枪舌战中,周恩来不仅粉碎了美国的阴谋,还为朝鲜争取到了国际上的合法地位,赢得了不少中立国家的支持。

0 阅读:104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