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前,聂荣臻发现国民党特务蠢蠢欲动,几乎所有人都建议通知群众。不料,聂荣臻

熹然说历史 2025-05-28 15:34:18

开国大典前,聂荣臻发现国民党特务蠢蠢欲动,几乎所有人都建议通知群众。不料,聂荣臻却说:“绝不能惊动群众,如果遇到敌机空袭,大家要原地不动,就算下刀子也不能动!能做到吗” 1949年10月1日凌晨,北京城还笼罩在夜色中,中南海的一间会议室里却灯火通明。聂荣臻坐在长桌的一端,面前摆放着几样看似普通却足以改变历史的物件:一根飞马牌香烟的烟头、一张手绘的天安门地图,还有一枚拆除了引信的定时炸弹。 "聂总,情况已经很明朗了,敌人的破坏计划几乎要得逞。我建议立即通知群众,让大家提高警惕。"一位参谋军官打破了沉默。 "对,典礼推迟也不是不可以,安全第一。"另一位负责人附和道。 聂荣臻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个人:"绝不能惊动群众。这场典礼,关系到新中国在世界面前的第一次亮相,绝不能因为几个跳梁小丑就乱了阵脚。" 那是在9月底的一个傍晚,天色渐暗,秋风微凉。便衣警察刘栓虎像往常一样在天安门广场巡逻,一天的疲劳让他有些倦意。正准备交班回家时,脚下的一个小东西引起了他的注意——一根烟头静静地躺在地上。 按照平时的习惯,刘栓虎弯腰捡起烟头准备丢进垃圾桶,就在这一弯腰的瞬间,他注意到了烟头旁边清晰的脚印。那是皮鞋印,在这个大多数老百姓还穿着布鞋的年代,皮鞋可不是什么常见的东西。 更让刘栓虎警觉的是手中这根烟头的牌子——飞马牌香烟。这种烟是1943年新四军供给部生产的,虽然品质不错,但主要在南方销售,北方市场很少见到。 刘栓虎立即将这个发现报告给了上级。罗瑞卿接到报告后,敏锐地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个重要线索。他下令刘栓虎继续按常规巡逻,但要特别留意那个区域,同时叮嘱:"千万不要打草惊蛇,一切照常进行。" 接下来的几天,刘栓虎每天都会在发现烟头的地方多停留一会儿,仔细观察来往的行人。第五天傍晚,他的耐心终于得到了回报。一个戴着大礼帽的男子出现在视野中,脚上穿的正是皮鞋,身上还散发着浓重的烟味,显然是个老烟民。 更可疑的是,这个男子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四处张望,神态极为警觉。刘栓虎悄悄接近,发现这人竟然在纸上画着什么。再仔细一看,那分明就是天安门的地形图,上面还标注着一些特殊的记号。 "同志,你在画什么?"刘栓虎走上前去询问。 听到突然的询问声,男子脸色瞬间变得煞白,慌忙收起图纸,同时摸向腰间。说时迟那时快,一把明晃晃的匕首直奔刘栓虎而来。好在刘栓虎反应迅速,侧身躲过攻击,反手将男子的胳膊拧到背后,牢牢控制住了他。 通过对特务的深度审讯,公安机关获得了大量情报,顺藤摸瓜,一举破获了国民党在北平的整个特务网络。3000多名潜伏特务在短时间内落网,缴获了大批枪支弹药,破获了1200起重大案件。 早在特务网络被破获之前,远在台湾的蒋介石就已经开始谋划这个计划。他多次召集空军司令密谈,内容只有一个:在开国大典当天对北平实施轰炸。这个计划并非空想,国民党当时仍然控制着舟山群岛、成都、广州等地的机场,从地理位置上看,空袭北平确实具备可行性。 蒋介石的如意算盘打得很精明:既然地面破坏不成,那就从天空下手。他手中最先进的武器是B24轰炸机,这种飞机最高时速能达到488公里,从舟山群岛飞到北京只需要3个小时,按计划完全可以执行任务后安全撤退。 然而,蒋介石的算盘虽然打得响,聂荣臻的布局却更加周密。 时间一天天接近10月1日,国民党那边的空军基地也在紧张准备。飞行员们检查着B24轰炸机的每一个部件,燃料已经加满,炸弹也装载完毕,就等蒋介石的一声令下。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就在距离开国大典只有几天时,蒋介石和他的空军司令发现了一个致命问题:B24轰炸机没有夜航能力。这意味着什么?开国大典安排在下午3点举行,如果飞机下午从基地起飞,执行完任务后天色已晚,根本无法在夜间安全返航。换句话说,这将是一次有去无回的自杀式攻击。 10月1日当天,国民党的空军基地里,飞行员们穿着飞行服坐在飞机旁,紧张地等待着命令。电台里一遍遍地呼叫着台湾方面,但始终没有收到起飞的指令。 与此同时,北平城内,聂荣臻正在进行最后的检查。9月30日夜里,周总理亲自带队,对天安门里里外外又进行了一遍大规模排查,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角落。每一个垃圾桶都被打开检查,每一个窨井盖都被掀起察看,每一寸土地都被仔细搜索。 "绝不能惊动群众,如果遇到敌机空袭,大家要原地不动,就算下刀子也不能动!"聂荣臻的这句话,正是基于对整个局势的准确判断。他知道,敌人的空袭计划存在致命缺陷,而自己的防空部署已经天衣无缝。最重要的是,不能让敌人的威胁扰乱了这个历史性时刻的庄严与神圣。 果然,直到开国大典圆满结束,蒋介石也没有下达空袭的命令。也许是意识到计划的不可行,也许是明白大势已去,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委员长"最终选择了放弃他手中的最后一张王牌。

0 阅读:28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