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作家路遥晚年为何过的十分凄惨? 1992年11月的西安,秋风萧瑟。在陕西省人

熹然说历史 2025-05-28 15:34:17

大作家路遥晚年为何过的十分凄惨? 1992年11月的西安,秋风萧瑟。在陕西省人民医院的病房里,42岁的路遥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身体已经被肝硬化折磨得不成样子。这个曾经写出《平凡的世界》、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不到一年的文学巨匠,此时却连最基本的医疗费用都成了问题。 病房门外,弟弟王天乐犹豫着要不要进去。兄弟俩已经很久没有好好说过话了,上次见面还是因为路遥又找他借钱的事情闹得不欢而散。王天乐想不明白,哥哥明明是大作家,《人生》火遍全国,《平凡的世界》更是拿了文学界最高奖项,怎么还是这么穷? 其实,就在一年前路遥去北京领茅盾文学奖的时候,这种尴尬就已经暴露无遗。那可是中国文学界仅次于诺贝尔奖的最高荣誉,多少作家梦寐以求的奖项,路遥却连去北京的路费都拿不出来。当时他厚着脸皮找到王天乐,开口就是借钱的事。王天乐虽然心里疑惑,但毕竟是亲兄弟,最后还是以路遥的名义四处筹款,总算凑够了路费。 可是路遥从北京回来后,非但没有感激弟弟的帮助,反而对王天乐大发雷霆。他觉得弟弟以他的名义筹款,损害了他作为文学家的声誉和尊严。 更让人唏嘘的是路遥的婚姻。他的妻子林达是北京人,两人在延安大学中文系相识相恋。林达很有才华,当初还很仰慕路遥的文学天赋,在经济上也给过他不少帮助。1978年两人结婚时,路遥以为终于找到了人生的伴侣。 可是婚后的现实远比想象的残酷。路遥是个彻头彻尾的夜猫子,经常为了写作通宵达旦,白天昏睡不醒。而林达有自己的事业,不是那种传统意义上围着丈夫转的家庭妇女。 更要命的是,路遥的收入根本撑不起一个正常的家庭生活。虽然他的作品很受欢迎,但那个年代作家的稿费微薄得可怜,加上他又是个老好人,谁有困难找他帮忙他都不会拒绝,自己反而越来越穷。林达多次提出离婚,最后一根稻草是路遥在长期异地生活中出了轨。得知这个消息后,林达彻底死了心,坚决要求离婚。 路遥的悲剧其实从他7岁那年就埋下了种子。1956年,小小的王卫国被父母过继给了伯父家。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家里太穷,养不起这么多孩子。父母以为把他送到伯父家,日子能好过一些,没想到伯父家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在伯父家的日子,小王卫国每天都是饿一顿饱一顿,还得帮着干各种农活。最让他难堪的是上学的时候,别的同学家境都比他好,兜里总是叮当响着几个钢镚。而他呢,为了不让人笑话,偷偷在兜里装几个螺丝钉,走路的时候故意让它们碰撞发出声音,装作自己也有零花钱的样子。这种自卑深深地刻在了他的心里,成了一辈子都抹不掉的印记。 读初中的时候,大伯根本拿不出学费。还是村支书和乡亲们看这孩子可怜,东家凑一点西家凑一点,才让他能继续读书。每次拿着这些凑来的钱去交学费,路遥心里既感激又难受,暗暗发誓将来一定要出人头地。 1966年高考取消了,路遥和大学失之交臂,却意外成了红卫兵。对他来说,当红卫兵最大的好处就是每天不用为吃饭发愁了。这种对温饱的渴望,在他心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后来他写《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面那些饥饿和贫穷的描述,全都来自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可是因为他当过红卫兵头头,很多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还是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才让他进了大学。在延安大学的日子里,路遥依然过得很简朴,一身灰色衣服就是他的全部家当。 大学期间,路遥拼命读书写作,他的处女作《延河》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写作成了他抓住的救命稻草,他相信只有通过文学,才能彻底摆脱贫穷的命运。毕业后,他顺利进入陕西省作家协会担任小说编辑,总算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1981年,经过几年的沉寂,路遥决定破釜沉舟写一部能够真正改变命运的作品。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每天坚持写作18个小时,只用了21天就完成了13万字的《人生》。这种近乎自虐的写作方式,为他后来的身体垮掉埋下了隐患。 《人生》一炮而红,不仅获了奖,还被拍成了电影,在全国引起轰动。路遥终于尝到了成名的滋味,可是他的性格却没有因此改变。从小养成的那种自卑和敏感,让他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总是出问题。 比如对弟弟王天乐,路遥可以说是掏心掏肺地好。他利用自己的关系,帮弟弟先后在铜川矿务局、延安报社找到工作。可是王天乐并不领情,反而觉得哥哥太爱管闲事。当《人生》获奖路遥没钱去领奖的时候,王天乐虽然帮忙筹了钱,但心里始终想不通:哥哥明明是大作家,钱都到哪里去了? 路遥的钱其实都用来帮助别人了。他心地善良,谁有困难找他,他都尽力帮忙,从来不懂得拒绝。 为了证明自己,路遥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这一写就是6年,他依然保持着每天18小时的工作强度,身体一天比一天差。朋友们劝他休息,他总是摇头,嘴里念叨着"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

0 阅读:19

猜你喜欢

熹然说历史

熹然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