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第洪出卖周恩来的那天,天刚擦亮,他穿着整整齐齐,像是赴一场久违的同学聚会,但心

寒星破晓光淡 2025-05-28 14:28:20

黄第洪出卖周恩来的那天,天刚擦亮,他穿着整整齐齐,像是赴一场久违的同学聚会,但心里打的却是另一盘算,那次见面若真成了,结果不是请客吃饭,而是绑人送命,他的手段干净利落,却没料到,自己才是被钓的那条鱼。 黄第洪,黄埔军校第一期的老学生,按理说前程无限,1924年入学时他不过二十出头,却已和周恩来等人搭上关系,学军、讲理想、扛枪搞革命,他都赶上了。 甚至被派到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去镀金,回来头上顶着“红军高级将领”的名头,一时间风头无两。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变节了,1930年从苏联归来后,他原本被安排去苏北搞群众工作,但没撑两天就溜了,说那地儿太苦,自己吃不了那份苦。 他悄悄躲回上海姨妈家,不干活光花钱,最后连家人都嫌他,当时他手头紧,为了弄点钱,竟然偷姨夫的金条,结果被赶出门。 这人脸皮厚,竟就直接投奔了国民党,还打算靠“卖人”换前程。 变节这事不是他临时起意的,他先是写信给周恩来,装模作样地说苏北身份暴露,请求安排个新任务。 信寄出去后,他立刻向中统告密,说自己和周恩来约好在某天某地见面,希望国民党能设伏擒人。 他想得挺周全,以为这一招能换来信任,甚至官位,但他万万没想到,对方早有防备。 当时,国民党中统负责人徐恩曾收到他写的密信后,把信转交给了亲信鲍君甫,鲍其实是共产党安插在中统的卧底,真名叫杨登瀛。 杨看完这封信后,第一时间把消息送到中央特科,那时陈赓负责特科工作,消息一到他那儿,立马通过钱壮飞再确认了一遍。 确认黄第洪已经投敌,而且打算出卖周恩来,特科立即决定下死手。 陈赓没多话,安排红队出动,红队那是干脏活的行家,从来不留情,行动那天选在了上海南京路附近的一家邮局,地点是黄第洪自己“约”的,谁也没想到会是自己的葬身之所。 7月26日,天还没亮透,红队的人早已埋伏到位,街上人还不多,空气闷得很。黄第洪穿着一件整洁的西装,看上去一点不像逃命的人。 他站在街口张望,像是等人,几分钟后,两个看上去像送信的青年靠近他,一个轻声喊了一句,黄刚回头,肩膀便被死死按住。 另一个人迅速从侧面勒住他的脖子,动作快得像电影,几秒钟后,他动不了了。 现场没几个人,周围静悄悄的,红队干完这事,连尸体都没留在原地。 据说是被深埋在上海法租界陈家巷一处废宅的地窖,也有人说当场就被处理掉,版本不一,但结果一致,黄第洪死了,再没翻起浪来。 这事传出去后,震动不小,黄第洪可是黄埔一期的,身边不少朋友还在国民党军中,看到这个结局,全都噤若寒蝉。 红队这招杀得干净利落,也彻底打掉了一批人的侥幸心理,你可以退党,可以不干,但要是带着机密投敌,那就只有一条路——死。 对共产党来说,那个时候,最怕的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反水,因为你越熟,越知道组织内部的事,一旦变节,后果极其严重。 周恩来后来曾私下讲:“叛徒就要杀,不杀他,别人也会学。”这话重,但那个年代,讲的是生死存亡,不是讲感情。 其实黄第洪的故事,不止一次出现在党内材料里,他和顾顺章、白鑫的案子一块儿被当作教材使用。 有人说他们天资不差、背景也好,但缺乏的是信念,信念这种东西,在枪口下最能看出来,有些人坐了牢还坚挺,有些人一受苦就散了,黄第洪显然属于后者。 他的结局算不上意外,也没人替他喊冤,他太聪明,反而害了自己,他以为能用一封信换前途,结果换来一把绳,再想反悔,也晚了。 红队的存在本就是为了处理这些烂事,他们行动快、动手狠、不讲情面,成立之初,任务就是清除叛徒,确保核心安全。 不是警察,也不是法官,但那个时代没有别的办法,只能靠他们,这些人白天是学生、职员,晚上换上便衣,抄起家伙出门抓人。 他们干的活没人愿意多提,但党能活下来,有一半靠他们。 回头看黄第洪的事,有很多人说他是悲剧,的确,他年轻、有才、有背景,却最终死在自己设计的陷阱里。 但这并不是意外,是他一步步走出来的,他赌了一把,但没赢,这种故事,那些年在上海滩上并不少见,只不过他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个。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0 阅读:111

猜你喜欢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

寒星破晓光淡